|新詩類-吳晟(吳勝雄)|西畫類-潘朝森|水墨類-林清鏡|公共行政類-江大樹|
林清鏡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因機緣與堅持,成就藝術內涵
文/呂東熹
「從事繪畫工作,雖然辛苦,但幸運的是,直到現在,興趣與工作能結合,因此矢志繼續堅持下去。」得到吳三連獎的林清鏡語氣感恩的表達,他年少奠定深厚基礎,大學時奮鬥努力衝刺終能在2003、2004、2005年(第57、58、59屆)連三屆,得到全省美展國畫類第一名,現任彰化建國科技大學專任美術講師,1961年生於南投縣鹿谷鄉,因是台灣知名茶葉產地,在同鄉同學當中,有一半以上都從事農業(茶葉生產),「幸因父親那一代已經沒有任何山坡地,我才有機會進入自己喜歡的繪畫領域」他說。 世居鹿谷的林清鏡,其祖父時代,還從事農業耕種,後來因經濟不繼,土地陸續變賣,到父親時候,已無寸土農地,後來投入土木業,但因事業不順,讓父親從此失志多年,當時僅靠母親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度日,民國79年其母因疾過世,家庭失去重心,家裡長兄如同長姐,負責照顧家中弟弟,三兄弟中,除了林清鏡 從事藝術工作外,現都從事不鏽鋼工作。
小學六年中,常與另一位班上同學代表參加美術比賽,從此對美術產生了興趣,但真正影響他走向美術之路的是鹿谷國中時期,當時科任美術老師張文良(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每週一次義務指導他們幾位同學繪畫技巧與觀念,特別是素描方面,讓他受益良多,也奠定往後的繪畫基礎,同時,也讓他順利進入省立竹山高中美工科就讀,高中畢業同學之中,還繼續往美術發展,只有林清鏡一人,甚至後來半工半讀國立台中商專商業設計科夜間部畢業同學,連同他,也只有兩人繼續走上繪畫道路。這一路走來,不變的堅持卻讓他甘之如飴。
林清鏡回顧接觸繪畫創作的歷程與機緣說,「我年少學習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國中時期,受科任老師的啟蒙,利用課餘閒暇指導素描、水彩﹔高中時期方受正規美術教育,其次,學長引領他赴郊野寫生,最後是74年幸運考入台中市立文化中心擔任美術行政工作,服務藝文界14年,耳濡目染以及藝林前輩的薰陶啟發並點引迷津,讓我擴展藝術視野,累積許多繪畫經驗」,也許因這段因緣,冥冥之中注定要踏入藝術創作這一途﹔養林清鏡作品成階段曾並獲1991年台灣省公教美展第三名;1992年台灣省公教美展第二名﹔傅狷夫國畫創作獎及43屆中部美展評審外, 1994年林清鏡於台中市文化中心舉辦個人水墨首展,從1991至2000年,曾於省立美術館、台中、台南、南投文化中心舉辦個展及國內外聯展多次﹔現為中部美術協會、國風畫會、南投縣美術學會、墨緣雅集會員。就讀大學期間,林清鏡除曾擔任台中市文化局國畫教席(1999-2004)、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國畫教席(1999)、梧棲鎮圖書館國畫教席(1996-1997)。
不過,長期沉浸忙碌的美術行政工作,也深感繪志難伸、心緒浮沉,在偶然機會巧遇台灣藝術大學教授林進忠告知台北藝術大學學士班插班生招考訊息,遂萌去職念頭,現任美術學院院長羅振賢亦寄簡章轉知,兩位教授相繼報音訊,並鼓勵他報考台灣藝術大學學士招考訊息,後來兩所學校都錄取,最後他選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就讀,兩年後考上造形研究所,為了讀書,林清鏡有五年時間,台北、台中往返頻繁。這段「拋妻棄子」的日子裡,雖忙碌卻充實,但也是造就他藝術大放異彩的因素。
期間,家中經濟負擔頗重,包括兒女教育生活費、伺奉父親、繳房貸等,均落在任教於台中市仁愛國小的老婆黃梅桂身上,而他為了生計,台北、台中兩地奔波,週六、日固定回台中兼課教畫,賺取個人生活費,因為唸夜間部關係,林清境索性全力投注於繪畫創作,這五年進修時間,得獎無數,除2000年獲得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年度傑出創作獎,2003至林清鏡作品2005年連得三屆全省美展國畫類第一名,得到「永久免審查作家」的最高榮譽,以及2003年的南投縣玉山美術獎首獎、2004第25屆中興文藝獎。此外,碩士論文撰寫台灣竹畫法創作研究(2004)、並出版林清境水墨畫集(一、二) (1994、2004),曾應聘中部美展、大墩美展、磺溪美展、玉山美展、全國學生美展評審委員。
林清境的繪畫風格及技法相當成熟,屬於寫意創作,其得獎、個展或聯展作品,最近幾年的繪畫以故鄉的竹子為題材,因為秉著自己成長於鹿谷、竹山的體驗與觀察,以所具之水墨技巧,表達竹子本身不屈不撓、堅韌而旺盛的生命力,有別於傳統文人畫藉竹子以寄情,或逸筆遣興之作。如他連得三屆省展得品主題: 57屆的《生機再現》、58屆的林清鏡作品《絕處逢生》、57屆的《獨醒》,均以新穎傳統的題材和傳統紮實特殊筆墨趣味得冠。
他曾在多次得獎時表示,感念曾經指導過他的老師與藝林前輩提攜,及先後受師友影響及薰陶,而投入藝術天地,他客氣的表示,「資質雖不佳,僅以勤能補拙」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