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類-吳晟(吳勝雄)西畫類-潘朝森水墨類-林清鏡|公共行政類-江大樹
潘朝森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以興趣與使命,豐富繪畫深度

文/呂東熹

 

  「一般的人都都會說作畫是為了興趣,興趣不見得可以維持長久,當熱度漸失時,就難以為繼﹔小時候是興趣,有了年紀應該是使命感吧!」這是畫家潘朝森對於繪畫熱誠不減的生命寫照。
  客家籍本土畫家潘朝森,畢業於內灣國小、芎林初中、北師藝術科、台中師專美勞科,是教師、藝術家,也是詩人、弱勢悲憫者, 2007年6月27日到7月15日甫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展出「愛與美-潘朝森七十回顧展」,這是潘朝森五十年來各個時期創作的結晶。潘朝森先生在畫室美術界形容他的畫風像謎、像詩,又徬彿隱藏了一個個故事,而這樣的畫風,與他的成長背景有極大關係。
  潘朝森1938年出生於苗栗市西山里,八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由於父親服務於山林管理所(林務局前身),舉家遷居新竹尖石鄉佳樂村,再遷至內灣村,他在內灣的林務局宿舍度過了童年,這段期間,他接觸到大自然景物、內灣鐵道的意象,讓他往後的繪畫與大地更為親近。
  潘朝森小時候特別乖巧,因此備受母親的呵護,在就學前,曾罹患眼疾長達兩年,當時每天靠著母親弄來的草藥醫治,潘朝森說:「那是他童年中最黑暗的日子」,因此直到十歲才入學就讀一年級。
  當時家境與社會環境,學藝術簡直不可思議,母親怕他再傷眼,堅決反對他往美術方面發展,但他卻仍瞞著母親從事繪畫,成年後,參展國內外大展,每次有好成績時第一個想告訴媽媽,他都不忍心,週遭的人都會替他保密,「我一生最強的項目,都要瞞著不能與母親分享,這是我終生最大的痛。」
  在童年,發現自己喜歡塗塗抹抹,喜歡畫畫,小學時期,不是被選為做壁報的高手,就是被選去參加繪畫比賽。隨後在就讀芎林中學時,遇上影響他一生的美術老師,也曾是吳三連獎得主的名畫家蕭如松先生。在他訓練、薰陶下,潘朝森受到極大啟發與鼓勵,1955年獲得全省美展第一名﹔初中畢業那一年,蕭如松為畢業生舉辦成果展同時,還單獨為潘朝森闢了一間個展室,這是他一生第一次個展。潘朝森在蕭如松辭世十周年時,出版《師情畫義》著作裡詳實記載師生情誼,「在初中短短三年中,卻影響自己日後的三十年。」
   初中畢業,潘朝森歷經台北師範藝術科、分發實習、任國小美術老師,再回鍋當師專生、馬祖服役等,這段期間累積往後創作的泉源。北師二年級時,偷偷請假參加台陽展,成為唯一入選的學生級畫家,他在展期最後一天參加座談會時,穿卡其服出席,而在座都是心中的大師,像楊三郎等前輩﹔師專時期,受到專任美術老師宋福民,及林之助、鄭善禧老師的鼓勵﹔二年級參加中部美展特選第一名,並在會場認識一位少女,但直到畢業離校,均錯過認識機會,這段沒有戀情的愛情,也成為潘朝森重要的創作泉源。
  師專畢業分發到馬祖服役,是他人生第二次的轉捩點,一個來自山中的孩子,因此機緣可以整天與海為友,馬祖的漁人世界、石頭砌成的漁村,成為他創作生涯的開端,「憂鬱的藍」成為他作畫特有元素,也讓他得獎時代來臨,退役後參加大小展覽,題材都是藍藍的憂鬱,暗暗的傷感,在一片風景、靜物等畫陣裡,他畫作因而脫穎而出,因為馬祖服役時對海的眷念,「直到現在,我都不趕回去,曾經有四次機會免費招待我到馬祖,我都放棄,我怕破壞當年的美感。」潘朝森說退伍回來,很快在畫壇展露頭角,特別是三十出頭就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開了個展,在戒嚴時期,史博館都是「大師級」個展場所,他因為某位知名畫家杯葛史博館推薦他出國交流,而意外成為當時該館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個展畫家。此後,潘朝森榮獲眾多國內外美展大獎,台陽美展首獎潘朝森作品、巴西聖保羅雙年國際展、法國坎城國際展、台日韓交流展,以及法國貝茲耶國際沙龍藝術成就獎章、國家榮譽獎章、各界邀請個展。為了成為名符其實的創作級畫家,他經常利用參展國外或盡量找機會出國參觀美術館,從1972年出訪日本開始,看遍歐美的美術館,並成為他生活的全部。
   潘朝森的繪畫人生,第一階段「當兵的漁村系列」(25-30歲),第二階段「無言的美女系列」(31-40歲),第三階段「風景與靜物系列」(31-40歲),第四階段「裸女與記憶系列」(41歲-60歲,第五階段「發現自己的元素系列」(61歲-71歲),均為他的生命經驗。
  服務到二十五年退休,潘朝森重新規劃原本就嚮往的專業畫家生活,「以前是教繪畫生活,現在是靠賣畫生活」而這一切,得自於他一生奉為的座右銘:「鍥而不捨、勤能補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