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類-吳晟(吳勝雄)西畫類-潘朝森水墨類-林清鏡|公共行政類-江大樹
江大樹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921讓學術研究,更貼近人本

文/呂東熹

 

  1998年8月,因為喜歡南投縣埔里的山川秀麗、人文薈萃,而由台北淡江大學轉到暨南大學任教的江大樹教授,沒想到在1999年遇上重挫台灣中部的「九二一」大地震,不但影響了他的生命哲學,也因此因緣投入災區,從事各項重建工作,而讓他在學術研究領域上,更具時代性、本土性與可運用性。   江大樹,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兼主任秘書、國際透明組織台灣總會理事、中國政治學會理事、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等職。
  1961年出生於彰化縣溪湖鎮的江大樹,是典型的農家子弟,小時就讀溪湖糖廠幼稚園、湖南國小,三年級父親逝世後,與兄姊們必須分擔下田耕作的工作,幸因他是家中么兒,寡母對他有較多期待。他在求學歷程上,一路順遂,從溪湖國中、彰化高中唸到台大政治系畢業,台大政研究所碩士畢業後,在家人的期盼下,1987年「人事行政」高考及格,當了一年多考選部科員,再考入台大政研所博士班,取得進入博士學位。
  而影響江大樹學術研究的關鍵,除了「九二一」的經驗外,就讀台大博士班時,進入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擔任法政組研究員,讓他的關注焦點,更為貼近台灣本土,這段期間的論文,如1996年的「總統直選後省虛級化的可行性分析」﹔1997年「政治改革四法──選罷法、政黨法、政治資金管理法、地方自治推進法之研究」﹔1997年「省虛級化對台北市政衝擊之研究」﹔此外,曾出版《國家發展與文官政策》、共同主編《府際關係》、《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合譯《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等書,並陸續發表有關人事行政、組織理論、政府改造、府際關係、地方治理等研究課題的學術期刊及專書論文共三、四十篇。
  江大樹的研究代表作「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則是因應台灣在全球化變遷趨勢,所應積極規劃並有效落實的政府改造工程,包括「府際關係變革」、「行政區劃調整」、「地方體制改造」、「邁向永續發展」等四大議題,兼採理論與實務的整合性研究途徑,而「邁向永續發展」的關注,則是他參與「九二一」重建工作的經驗累積。
  斯文而謙虛的江大樹,「九二一」發生時,雖然在埔里市區承租的家半毀,他仍在混亂之餘,先投入社區工作。當時暨南大學師生因為安全問題,前校長李家同決定暫時遷校到台北上課,他向系上情商減少開課時數,整整一學期,他每週有一天需往返台北與埔里,常常是凌晨四點由埔里出發到台北上課,下課後再回到埔里則已近凌晨,這樣來回奔波,只為積極參與災區重建工作。
    江大樹於1998年到了埔里,因為妻子唐月華擔任「新故鄉基金會」義工緣故,「九二一」之前,他剛婉轉推辭執行長工作,「九二一」之後他毅然接下這項任務,擔任執行長期間,兩、三年辛勞於教學、研究及參與社區重建。「新故鄉」原以社造理念傳播起家,但震後的基金會,不再只站在制高點,而是更積極參與實作,江大樹與基金會夥伴,進行好幾個層面的努力,包括第一時間設立婆婆媽媽之家,協助災後婦女和學童的就業及照顧;與建築師合作,設計理念創新的國中小學校園,鼓勵社區參與式校園重建典範;深耕埔里社區重建,包括以生態保育為主的桃米社區、反瀝青廠運動成功的籃城社區,和埔里紹興泉水源保育的鐵山社區,都是基金會災後投入重建的傑作,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回首這幾年來參與重建的時光,最令江大樹感動的是「菩提長青村」的營造過程,儘管在九二一暫行條例去年三月已告終止,組合屋在地震後幾年,理當功成身退,老人家們也被政府告知即將遣散,期間一度爆出拆除危機,幸在村長夫婦與江大樹等人的極力奔走,終於和暨南大學結合實施「老人福利園區綜合實驗計畫」,使得菩提長青村未來得以至少再留存三年,甚至可望往震災重建的歷史建築保存方向推展。
  「菩提長青村」的功臣之一,震前經營埔里最具特色餐廳—「七巧高山野菜館」的陳芳姿、王子華夫婦異口同聲地說:一直以來,江老師都是他們的定心丸,是支持他們堅持下去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江老師經常扮演民間與學術界、政府之間辛勞的翻譯機,來回協調,彼此不致產生嚴重溝通問題。
  從農村子弟走上學術路的江大樹,因「九二一」的機緣巧合,讓他的研究工作,更貼近本土脈絡,且透過學術與實務的結合經驗,不但讓他更有深刻反省,也更具積極、樂觀面對台灣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