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類-吳晟(吳勝雄)西畫類-潘朝森水墨類-林清鏡|公共行政類-江大樹
吳晟(吳勝雄)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寫農村的吳晟

文/呂東熹

 

  有「田埂上的詩人」之稱的吳晟,從1944年在彰化溪州出生以來,除了就讀屏東農專,以及短期赴美參加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坊外,幾乎很少離開故鄉。吳晟的詩作自《泥土》以迄《吳晟詩選》,甚至於近年來尚未結集出版的詩作,皆以反映台灣農村的景象實貌和生活人情,吳勝雄(吳晟)先生以素樸的筆路,真摯的感情,刻畫母土鄉情,寓意深遠,感人無限。
   吳晟的詩作最為人所知的,是選入國中課本多年的〈負荷〉,詩中描繪了父母對於兒女的期待及親情。吳晟在親情的書寫,不管寫他的母親、妻子、孩子,其實都與整個現實社會相結合,而這個現實社會卻以農村為基調,因此,吳晟的農民性格就在詩中具現。他曾經在一次專訪中,一再強調喜歡固定不愛變動,愛做穡、愛土地、愛農作物,所以愛田、愛家、愛太太,這些都是比較固定的。由於他認為土地每天都在變化,愛土地跟太太談戀愛一樣,每天都有不同的情鏡。
  吳晟,本名吳勝雄,彰化溪州圳察村人,1944年生。父親受過日本教育,日治時期當過警察、教員,戰後在溪州鄉農會任職,母親是個典型的農婦,父母親對子女的管教往往以責罵來表示關切。因此,吳晟回憶童年經常挨打,但他知道這是「玉不琢不成器」的觀念以致。
  屏東農專畢業後,吳晟返鄉教書,並與莊芳華結婚,兩人皆任教於溪州國中。教書之餘,陪母親下田,耕讀生涯三十年,直到前幾年退休之後,把種稻的田改為種樹造林。他的個性開朗坦誠,自稱「只是戇直而無變巧的農家子弟」,所以「戇直」成為他的註冊商標。吳晟著作《飄搖裡》書影吳晟很早就接觸文藝刊物,國校六年級就看《新生文藝》,而喜歡上雜誌所刊登的新詩。初中時,便大量閱讀新詩及習作,高中時真正開始寫詩,適逢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階段,所以,詩中有歌頌、也有感歎!
  屏東農專一年級 (1966)的寒假,吳晟的父親因車禍不幸去世,他在悲傷之餘,給吳晟帶來家庭負擔與生活壓力,雖覺得「文學無用」,但他仍舊寫出屬於自己風格的詩。當時台灣詩壇雖然充滿晦澀虛無的詩風,吳晟的詩作已經開始關注現實社會,描繪腳下這塊土地。顏炳華在〈吳晟印象〉中說:「吳晟的詩誠然不是流行性的,也不光彩奪目,吳晟著作《向孩子說》書影但在他如泥土般真摯厚重的作品中,我們卻可以從平實中見深情,從平淡中見深刻。」尤其在一九七○年代,返鄉任教的他,開始寫作農村與鄉土的詩作,以素樸的現實主義的寫作技巧,呈現泥土的芳香,刻劃親情的可貴。文學研究者宋田水曾說:「他的詩不是渾沌世界裡,一些無色無臭的夢話,而是土地深處開出來的、有根有葉的生命之花。」因此,描寫台灣農民生活,探討農民命運,以及關懷台灣社會變遷的精彩詩篇,這正是吳晟詩作成熟期的寫照。 一九八○年應邀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為訪問作家,為期九個月,讓他文學視野更加遼闊。
  吳晟的文學創作出發甚早,一九六○年,吳晟著作《泥土》書影以十六歲之齡開始寫詩,至今已四十七年,著有詩集:《飄搖裡》、《吾鄉印象》、《泥土》、《向孩子說》、《吳晟詩選》以及尚未結集出版的《晚年冥想》、《My Village》。對於紮根土地的吳晟,他以自己立足的土地為傲,以祖先產業傳承為榮,對於書寫自己的鄉土自己的鄉親,充滿信心;至於他要對抗的是使家鄉沉淪、使土地侵蝕的外來力量,他以精神的關懷和身體力行,雙重投入,不但參與助選,筆下文字堅實而富於感情。吳晟對鄉土的愛,表現在他內心對土地的執著,他的詩在強調鄉土的踏實、土地的不說謊。
  吳晟的詩作在七○年代即享譽文壇,於1975年榮獲第二屆中國現代詩獎。他的詩以「我的家鄉我的土地」為基調,這種以土地與勞動的現實主義美學,以《吾鄉印象》詩集中的「泥土篇」,為最具代表性,對於母親勞動的形象,留給讀者極為深刻的印象。母親不停勞動的形象,不但是大地的象徵,也是台灣人的具象。吳晟的詩作具有田園風格、勞動美學,同時兼具台灣人的堅忍與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