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類-張曉風 國畫類-陳牧雨(陳榮輝) 音樂類-李泰祥教育學-詹棟樑
李泰祥 – 簡介評定書得獎感言

 

為音樂找新的空間

 

  李泰祥於一九四一年二月二十日,生於台東縣馬蘭鄉,是台東阿眉族原住民,由於環境和語言的障礙,國民小學求學階段過程甚為艱辛,稍後勉強自北縣文山中學初中部畢業。因為家境清寒,只好靠著自己摸索出一條路來。

  一九五六年李泰祥考入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工科,因志趣不合,兩年後轉入音樂科,在藝專奠定了良好的音樂基礎。一九六一年夏天,自學校畢業後,受聘擔任台北市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

  一九七一年,李泰祥在台北嘗試一場實驗性多媒體演出後,於一九七三年春獲美國洛克斐勒全額獎學金,赴美國各大音樂學府暨交響樂團觀摩、進修、訪問。一九七四年冬回國後,受聘擔任台灣省交響樂團及台灣大學管弦樂團指揮,業餘則致力於創作。

  一九七五年發表管弦樂作品「現象」,一九七六年發表「雨、禪、西門町」錄音帶音樂,另有「大神祭」由雲門舞集改編成「吳鳳」舞劇演出,一九七七年春在東京發表「清平樂」,在台北發表「大地之歌」,同年秋應邀參加日本第三屆亞洲新媒體演出。一九七八年春發表第一次傳統與展望,演出「還緣」音樂實驗劇。一九七九年春發表第三次傳統與展望,演出「太虛吟」。一九八一年在德國佛洛都世界音樂節發表「幻境三章」。一九八二年春發表第四次傳統與展望演出「美的宴饗」。一九八三年春發表第五次傳統與展望演出「新調」,將校園民歌以管絃室內樂的形式發表。一九八四年為雲門舞集寫成「生民篇」、「薪傳」等管絃樂舞劇作品,並演出大型歌劇「張騫傳」。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三式--氣、斷、流」鋼琴五重奏,並於一九九四年在加拿大多倫多二度演出。一九九三年於國家音樂廳發表「山、絃、巢」,為國內首度結合國語、台語、原住民語、女聲、打擊樂、鋼琴及絃樂四重奏的室內樂曲作品。

  除了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上,李泰祥有著豐富的成果之外,在校園民歌風起雲湧的年代,他也開始創作民歌,企圖在精緻的藝術和通俗歌曲之中,找到一個「新的空間」,期望自己是藝術與通俗之間的一座橋。因此他寫出了「橄欖樹」、「錯誤」、「野店」等燴炙人口的歌曲。

  所以會一腳踏入民歌創作,起源於和詩人余光中的一次閒談,正好那時候的時代周刊,在同一期裡用四頁篇幅介紹披頭四,都只用簡短的篇幅,描述史特拉汶斯基的逝世。在通俗與藝術間,誰的影響力大已是揭然若揭,自此,許諾自己要成為一座橋的心意,就一直沒有消褪過。

  雖然,李泰祥自承「別人的肯定多過自己的期許」,不過,這一路在音樂領域中走來,對自己的成績還是頗覺滿意。

  李泰祥目前正著手撰寫歌劇「碾玉觀音」,且已完成四首詠嘆詞,正期待各方的配合, 使這部歌劇可以早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