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宋澤萊(詹偉竣)新詩類-白荻(何錦榮)西畫類-林智信歷史學-曹永和
宋澤萊(詹偉竣) – 簡介評定書

 

創作小說自省探索

 

  宋澤萊,本名廖偉竣,一九五二年生於雲林二崙鄉。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一直任教於彰化縣福興國中,一九八一年曾應邀赴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研究,是戰後台灣第三代的重要作家之一。

  大學時代,宋澤萊就從事小說創作,寫了三本心理小說,一九七八年以「打牛浦村」系列小說震撼台灣文壇。一九八一年一度轉向參禪,且一度鑽研基督教教義,一九八五年寫廢墟台灣,一九八六年和數位本土青年作家創辦「台灣新文化」雜誌。一九八七年出版「弱小民族」一書後,開始停筆達七年之久,為結婚生子暫時告別文學,一九九六年出版「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再度受到矚目。

  早在鄉土文學運動,還在摸索的七○年代中期,宋澤萊已完成了後來被推許為鄉土文學新里程碑的「打牛湳村」系列。在隨後的幾年裡,也以驚人的速度,陸續發表了《骨城素描》、《變遷的牛眺灣》、《蓬萊誌異》、《廢墟台灣》,這些涵蓋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可能發展的小說,以及一些論述或批判文學現象、社會問題的文章及詩篇。

  他的小說創作,從《打牛湳村》到《蓬萊誌異》共經歷了三個不同寫作階段,依次為:

  一、寫實主義時期,反映他的人間掙扎,想用藝術創作將自己由破毀邊緣拯救出來。

  二、浪漫主義時期,為擺脫現實苦悶造成的負擔,於是把自己放逐到美麗而帶有異味的世界中去解救自己。

  三、自然主義時期,始於了解人的天生限定或宿命,因而自覺地朝向這頌題材的發掘和思索。

  上述他對自己作品的歸類,不論是否符合三種文學流派的性質,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創作對他來說,是掙扎也是解救,這樣一來,他的作品基本上可以說是自省和探索的結果,是他個人心靈災難的記錄。

   這情形在他最早的現代主義階段的作品,有著直接的表現,就是他後來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仍大致維持不變。

  相應於自省和探索的內在要求,在表現上,宋澤萊的小說呈現著濃厚的自我對話色彩,他經常以多視點的敘述方式,由不同角度探尋問題的真象,或者透過人物及事件的平行、對立關係,逐一把訊息和意念展現出來。在這些處理方式外,他還嘗試運用中國傳統說書人的聲吻,以詩化了的小標題,像話本小說的回目一樣,把小說的主要意念凝聚起來,或像旁白一樣,插入那擾攘的人間戲劇之中。

  由於如此,從他的小說世界,我們看到的是包羅萬象的台灣農村圖景,看到三七五減租到土地重劃所帶來的農村生活的結構性變化,看到在包田商的盤剝以及選舉鬧劇下的浮動的農民心理。而在這一切紛攘的現象後面,穿梭往來的是曾經現代主義的宋澤萊,對於生命意義的懷疑與嘲弄,是農村子弟的宋澤萊,輾轉於故鄉的苦難裡的焦慮的、呼吸灼人的氣息。

  就是在這基礎上,宋澤萊的小說掙脫了一般鄉土文學的意識侷限,突破了那因習慣性的感覺和了解所形成的刻版平面的農村印象。在他的激情的滲透下,被瑣碎雜亂的日常生活活埋了的農村,恢復了詩樣的生機和豐富性,一向與知識分子作家和讀者缺少共同詞彙的農民心理,也在他的語言藝術下,無限生動地活躍了起來。就是鄉野風光,節慶的歡樂,牲口和作物的成長聲音,連同台灣中部平原憂鬱單調的風景,都從被遺忘了的角落,一一重現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