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類-劉克襄|戲劇劇本類-汪其楣|音樂類-郭芝苑|
|化學類-李遠鵬|醫學獎-張文昌|
劉克襄 – 簡介.評定書
尋覓旅鳥的足跡
本屆吳三連獎「文學報導文學類」得獎人劉克襄,持續多年來在野外進行動植物觀察,著有動物小說「風烏皮諾亞」、「座頭鯨赫連麼麼」及歷史旅行著作「橫越福爾摩沙」、「旅次札記」、「河下游」、「在測天島」和「漂鳥的故鄉」等多部作品。
劉克襄長時間以來的生活方式,都維持上午進行三至五小時的生態觀察,下午一面帶小孩一面撰寫上午的觀察報告,晚上到報館工作的形態。
他的野外研究方式是「絕不為了觀察折一根樹枝,也不驚擾任何動物」。他每天穿一樣的草綠色衣服,戴綠色帽子,穿雨靴,帶著筆記本,在固定時間,到達固定位置,在台北郊區某座小山進行觀察。由於每天的裝扮都一樣,因此「不是我去打擾它們,而是牠們慢慢認識了我」。他對動植物的紀錄方式是不套腳環,也不餵養它們,一切在自然狀態進行。久了以後,他可以識得研究範圍內的每一隻鳥和動物,熟悉它和其它鳥類之間的關係。
被問及為什麼長期浸淫於這個範疇,劉克襄說,「我和動植物的互動比較簡單,接觸社會上的人們就沒有這麼單純。現在去慣了,哪天不去就很難受」。有一陣子,朋友希望能去他觀察的小山,劉克襄勉為其難的帶他們去,但是事後「覺得對這些動植物很不好意思,因為我的朋友只是個過客,過去看一看就走了,但是我好像邀了一位客人去一個人家,卻沒得到主人的同意,對主人並不夠尊重」。
在長年的觀察後,劉克襄對生態的破壞狀況感到極度痛心。「就像Newsweek日前所報導的,台灣是『一個沒有海岸的島嶼』,海岸線遭受相當劇烈的破壞。在不斷的開發下,海岸線已逐步消失,造成地層下陷,進一步形成土地的流失」。泥土一旦流失後,就有海水倒灌之虞。
劉克襄表示,政府在經濟的考量下,忽視環保的重要,因此犧牲了寶貴的海岸線和海岸生態。政府為穩住投資,避免企業出走,便一直「割地賠款」,數年來消失的海岸不知凡幾。而財團只顧炒地皮,也嚴重漠視環境生態的維護。
劉克襄說,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政府必須改變心態,不能再繼續開發下去了。在某段時間之內可能會陣痛,經濟或許不會成長,但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
劉克襄說,他未來的計畫是進行台灣史的旅行研究,特別是「古道調查」。「我想以歷史的位置去看八通關一類的古道,詮釋現代人重新走古道的感覺。」基於對台灣動植物生態和台灣史的關心,劉克襄表示,這一類的工作,他將要持續做下去。(賀照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