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類-劉克襄戲劇劇本類-汪其楣音樂類-郭芝苑
化學類-李遠鵬醫學獎-張文昌
郭芝苑 – 簡介評定書

 

追求音符的極致

 

  聽到動人的音樂會很激動流下淚來,一生經歷戰亂動盪的郭芝苑,在七十二歲之齡還能以他充滿濃厚鄉土深情的作品,榮獲本屆吳三連獎的「藝術獎音樂類」獎項,誠屬不易。退而不休的郭芝苑獲獎後發願,要繼續寫出其有台灣風格的現代音樂作品。

  民國十年十二月五日出生於苗栗縣苑裡鎮的郭芝苑,自小學開始,即對文學、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尤其對音樂更是情有獨鍾,包括任何奇怪的聲響都會引起他的好奇心,並必定一探究竟。平時他也喜歡哼唱自娛。

   「要不是小學五年級時,遇到班導師陳昌瑞先生,這一生可能不會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郭芝苑回憶說,陳昌瑞老師彈得一手好琴,當時音業課是他最有興趣的課程。有一回,陳昌瑞老師上課時彈奏一首西洋通俗名曲(曲名已不記得了),非常動人,這時他才驚覺世上竟有這麼優美好聽的音樂,因此,小小年紀的他立下宏願也要作出好的音樂留給世人。

  在求學過程中,幸運進入日本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作曲科,是郭芝苑音樂生涯中極其關鍵性的轉捩點。由於跟隨作曲家池內友次郎學習,接觸多位日本現代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如伊福部昭、早板文雄及台籍的江文也,因深受這些作者的作品感動,而使他有感而發,致力於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創作。

   「我們這一代作曲家完全是戰爭的犧性者,歷經一段不短時間的音樂『文化沙漠』時期,不像現在的作曲家有這麼好的作曲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翌年民國三十五年,郭芝苑接受當時中國廣播電台前身中央電台台灣台演藝股長呂泉生邀請回國,在該台作口琴獨奏演出及作曲,但戰後的台灣一貧如洗,百業蕭條,音樂環境也是如此,持續了近二十年的文化沙漠階段。郭芝苑說,當時在台灣只有四、五位作曲家,沒有人寫現代音樂或管弦樂曲,沒有機會聽現代音樂,也沒有可談論、切磋音樂的朋友;直到民國四十八年許常惠、史惟亮回國後,才有了可以談談現代音樂的朋友,情形終能改觀。

  在他四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有十餘首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管弦樂民族組曲「回憶」堪稱為代表作,是國內管弦樂團舉行演奏會時,經常演出的曲目;另外如「小協奏曲--為鋼琴與絃樂隊」,也為他嬴得七十六年金鼎獎作曲獎。融台台灣民謠、高山族、客家族群特質的交響曲A調--唐山過台灣,更是為了感念台灣祖先而作,描述先人來台艱苦開墾情境,樂曲悠揚、感人。

   重視人文精神的郭芝苑,也特別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不幸遭遇,作了一首台唱曲「啊!父親」,此緣於看了 文化工作者阮美姝哀悼其父親所做的「短歌」後,深受感動,懷著「感慨萬千」的不捨心情下,完成的鋼琴作品。

  郭芝苑認為,其台灣風格的音樂是台灣人最需要的,它代表台灣人文特質與精神文化,與西洋傳統古典音樂截然不同。他很慶幸目前台灣有李泰祥、許常惠、賴德和等人,繼續製作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音樂,永遠傳承生生不息。(楊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