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類-劉克襄戲劇劇本類-汪其楣音樂類-郭芝苑
化學類-李遠鵬醫學獎-張文昌
李遠鵬 – 簡介評定書

 

建構自由基光譜

 

  本屆吳三連獎「自然科學獎化學類」得主李遠鵬,早在就讀新竹高中時,就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覺得物理雖然也有趣,但總不如化學,因為「化學是一種比較講理的學問」。因此在大學聯考填志願時,他只填了台大化學糸;之後在加州柏克萊大學就請化學研究所時,打下紮實的基礎,開始積極研究「不穩定分子」。

  李遠鵬指出,他所研究的自由基(不穩定分子)與臭氧層的破裂有相當大的關係。在大氣化學中,有很多東西的化學反應是由自由基主導,而氯原子就是自由基的一種。氯原子和臭氧作用之後,產生催化作用,而一個分子的自由基就可以破壞數千個臭氧分子,造成臭氧層的破裂。

   李達鵬表示,台灣有很嚴重的氟氯碳化合物使用問題,對臭氧層的傷害很大,如冷煤、噴霧器和清洗IC板的融劑等。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使用新的冷煤外,還須進一步了解大氣化學,否則新的取代物又可能會造成新的危害。因此掌握新科技的發展方向極為重要。

  李遠鵬進一步強調台灣科技研究的困境。他表示台灣的研究環境架構有很大的問題,由於台灣的大學不鼓勵 團隊合作,每位教授在現有體制下,並無固定編制的專業技術員。李遠鵬認為日本的編制頗值得台灣參考;日本的正教授手下有由助理教授等人員組成的研究群,使教授能專心作研究。

  李遠鵬說,現今許多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於教育,需要長期經營。他同時表示,十二年前之所以決定從美國回台灣教書,就是因為「覺得大學時侯的教授程度很不好,當時的學生很可憐。如果我可以回台灣做一點研究,可以教出一些好學生的話,這些學生就不會有我們當年的遺憾了」。

  李違鵬感嘆社曾目前的功利主義趨向,使選擇做基礎研究(如物理、化學、數學)的學生越來越少,數年後勢將造成研究的斷層。

  身為諾貝爾獎得主暨中研院院土李遠哲的弟弟,李遠鵬表示,他比李遠哲小十六歲,在他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哥哥就赴美讀書;直到自己大三時,哥哥才回清人擔任客座教授。「所以在大三 之前,我好像幾乎不認識他,但是他一直是我的楷模」。赴美研究時,李遠哲在柏克萊擔任教授,而李遠鵬還是研究生;李遠鵬曾猶豫是否要修李遠哲開的「化學動力學」,最後還是決定不要為了避嫌而犧牲這門應修的課,終究修習了哥哥的「化學動力學」。

  李遠鵬的得獎紀錄相當豐富。他曾在一九八八年獲中山基金會的「中山學術著作獎」,一九九○年獲教育部的理科學術獎,及自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二年國科會多屆傑出研究獎;目前並在清大建立了一個頗完整的自由基(不穩定分子)實驗室。這次獲得吳三連獎,他謙虛的表示「我很幸連」,因為過去五、六年來,台灣研究經費比較充足,可以做一些比較好的研究,「我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賀照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