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巴代(林二郎)文學獎-鴻鴻(閻鴻亞)藝術獎-曾興魁藝術獎-張詠捷
張詠捷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攝影纖細敏銳如貓,卻又穩固如咕石墻的張詠捷

文/賴瑩蓉

 

   幾乎得過台灣所有許多攝影獎的澎湖女兒張詠捷,獲知得到吳三連獎藝術獎的肯定,一再謙虛的說,是意想不到的事,真的很幸運;她也掩不住內心的喜悅說,這是她得過最大的獎,感謝每一階段遇到的朋友和老師。
張詠捷是台灣近代攝影史中非常秀異的女性攝影家,除了在攝影的領域有傑出的表現之外,也以自己的故鄉澎湖全境作為空間像度,在歷史長河中獨自划槳默默前進。攝影前輩林柏樑(第十七屆吳三連獎得主,張詠捷的推薦人)推崇張詠捷:回鄉追尋母土文化,在沒有任何後援下,一人獨自進行龐大的文史調查,以作為報導攝影的養分與依據。其攝影纖細敏銳如貓,卻又穩固如硓石墻。十八年來無視於親朋好友的嘲諷與懷疑,依然堅持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耕耘,至今已經累積了數百萬字的第一手海島民眾生命史,以及難以數計的影像紀錄。每一張照片後面都富含豐厚的文化故事,她是一位真正落實在土地上努力不懈的紀實攝影家。
張詠捷1963生於澎湖,馬公高中畢業之後,沒有考取大學,只好認命地回到澎湖,在自家開設的快速照片沖洗店「顧店」,並且玩起了父親的Nikonmate相機,漸漸走向攝影創作這條路,立志成為攝影家。
  初學攝影並沒有固定的老師指導,張詠捷除了自己摸索之外,只要遇到攝影的前輩,就抓住機會學習。她說,澎湖是「攝影天堂」,經常有攝影前輩在澎湖交流。詠捷講話溫和、態度謙柔,甚得前輩的喜歡而願意傾囊相授。她記憶中一段難忘的機緣,是日本二科會會員蜂須賀.秀夫先生,帶給她為時不長卻影響深遠的學習經驗。她慶幸自己很有老師緣,所以在澎湖這一座與外界隔絕的海島,也有許多學習的對象和發揮的空間。
1985年起張詠捷開始使用黑白影像記錄家鄉澎湖,當時二十歲出頭的張詠捷,小小的個子扛著笨沉重的攝影器材,走過一個又一個村落。在熱鬧的廟會陣頭間、在孤寂的無人島嶼中,神情專注的捕捉令她感動的鏡頭,也開始認識故鄉的土地和島民的生活。
1989年她決定離開海島,搭乘飛機到台北討生活。她參加人間雜誌舉辦的攝影研習營,期間表現優異,黑白、彩色影像都得第一名,就應邀留在人間雜誌擔任攝影工作。隔年,人間雜誌停刊,她轉任張老師月刊的攝影編輯。工作之餘也從事屬於自己的創作,她的影像作品眼光及構圖獨特,並且充分展現出細膩的人文關懷情操,不斷獲邀參加國內外攝影聯展,也舉辦多場攝影個展。
任職張老師月刊期間,張詠捷三度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雜誌攝影金鼎獎,分別是1991年「畫家趙二呆的生活紀錄」、1993年「布袋戲藝師李天祿的生活紀錄」、1995年「前世今世」攝影專題。1995年更以「海島的呼喚」獲得台北攝影節年度攝影首獎。當時,她的才華倍受矚目、掌聲不斷響起,她卻選擇回到故鄉,歸於平淡的生活。
她的返鄉,決定性的力量來自內心深處那一股堅定信念,她不要讓自己淹沒在都市裡,也不要在身心無力時才返鄉養老。還有一個決定性的時間點,就是意識到網際網路的發達與進步,將改變工作室的型態與工作方法,「處處即是工作室」的數位時代來臨了。她的觀念傳統保守,卻幾乎是毫不考慮的就縱身躍入現代文明的數位時代。她相信這種傳統與文明的交錯,不會侷限她的理想,因為即使生活與工作在偏鄉島隅,眼睛依然能望向周圍開放的海洋。
1996年張詠捷辭去在台北的工作,返回澎湖,開始重新學習母土文化。從台灣返鄉時帶給她的悸動,不是自己的鄉愁,而是故鄉過快的變化。心痛像狂浪般一波一波打擊著她,她下定決心,致力保存島嶼文化並且追求人生的深度。於是她除了展開以圖像為家鄉留下歷史紀錄之外,也開始口傳文學調查與研究工作。
  張詠捷回到澎湖那年三十三歲,冬天的東北季風又刺又冷,他騎著一部舊摩托車,帶著占了半張臉的大風鏡,四處拍照;夏天則穿著長衣長褲在太陽底下又挖又疊,重建咾石墻。她借住久無人居的古厝,獨力整理恢復,感受在傳統的建築文化裡,有取擷於大自然的原始尊嚴,也能和老祖先的精神有了接契。她開始學農耕,向當地老人學習傳統農作的古老智慧,親身體驗掌握天時的能量,慢慢深植成為生活新能力。
張詠捷體強烈的感受到老一輩急速凋零,現在不做文化保存,將來斷層必然後悔。於是她開始走訪民間聚落接觸老人家,足跡踏遍澎湖大小島嶼、深入所有傳統宗教儀式,透過文字記錄口述歷史的同時,也以影音鉅細靡遺的保留。
外公涂連溪是南管琵琶的師傅,令她發現到澎湖是一個有音樂的島嶼,有古老的南管音樂傳承。於是她向外公學南管琵琶,並且在1998年以清河、連溪兩位阿公的名字,成立「河溪文化工作室」,祈願文藝工作如清泉河溪般淵遠流長。

  2005年張詠捷出版一本攝影飲食著作「食物戀」,源於鄉土菜是族群的共同回憶與情感,在是在共同居住的環境裡,上天賜予的特殊物產,人與人之間因此而親近。如果道地的地方美味,跟著老人家一道道消失,是令人惋惜的。於是她向長輩學習烹調傳統菜餚,並且用相機記錄。
書中的菜餚照片以專業的暗房技巧,將黑白照片選擇性染色,營造獨特的視覺效果。這一本「食物戀」收藏了數十張與澎湖飲食、習俗、祭祀、慶典相關,也是張詠捷最為人所知的黑白攝影作品。澎湖縣政府驚艷於這本書對文化傳承的重要,特地成立讀書會,要求一級主管及員工,透過張詠捷的影像與文字紀錄,更了解自己的母土文化。
身兼專業攝影師和文化工作者的張詠捷,忙碌異常卻仍不時出走流浪。2008年雲門流浪者計畫,她到「日本沖繩」進行為期二個月的文化見習之旅,並且拜金城裕幸先生為師學習琉球三絃古典樂。「沖繩」生活體驗讓他了解到土地與人文才是小島的根本。
土地和農夫將會是張詠捷要持續關懷和投入的主題。她說,將來會走出去,親近更多的土地,探2011台灣新聞攝影大賽五位評審,左起為王志宏、張詠捷、沈昭良、張照堂、蕭嘉慶(張詠捷提供)索並記錄農人的智慧。2010年她遠赴日本靜岡縣箱根大仁農場MOA總會,了解「自然農法」,學習如何尊重土地的原始生命。
張詠捷說,能以有關澎湖的攝影作品得到吳三連攝影藝術獎,可見澎湖這一片土地是有藝術養分的。攝影可以從這塊土地上汲取養分,其他的藝術也可以,希望有更多的藝術工作者能夠在這一片土地上耕耘,呈現土地滋養出來的藝術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