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姚嘉文舞蹈類-古名伸
姚嘉文-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還原台灣人集體記憶與歷史真相的法學政治家

文/呂東熹

 

  「我一生做過最重要的抉擇,是參與『美麗島民主運動』;最困難的抉擇,是被捕受審時立場決定。」姚嘉文在《景美大審判—美麗島軍法審判寫真》這樣說,而他在獄中,更做了一件最正確、最重要的選擇,就是完成了台灣歷史大河小說《台灣七色記》。
   「財團法人吳三連獎基金會」文學獎小說類得主,今年頒給前考試院長姚嘉文,他就是以《台灣七色記》的歷史小說創作,受推薦而得獎,擔任過各種官方或民間職務,但他還是最喜歡人家稱呼他為教授或律師,對照看他在考試院網站上所寫,僅有的三項專長:政治、法律、文史,這個小說獎,剛好符合他自己的期待,也實至名歸。因為繼《台灣七色記》之後,他又完成了另外兩部歷史小說:《霧社人止關》(2006年,描述1787年大清帝國統治時期的「林爽文事件」、1930年日本統治時期的「霧社事件」,以迄於1947年二七部隊的「烏牛欄橋之役」等三大歷史反抗事件,而以霧社人止關展開並做收闔)、《九號任務》( 2008年,透過女特務的故事,演繹美麗島事件)兩本歷史小說書。
  《台灣七色記》,最早在1987年由《自立晚報社》出版,2003年再版後銷售一空;2008年3月,由草根出版社重新出版。故事從公元383年寫起,寫到1984年,時間縱深長達1600年,書名各有不同顏色:白版戶、黑水溝、洪豆劫、黃虎印、藍海夢、青山路、紫帽寺等七部曲,照時代序,串連成台灣人的歷史故事。總字數約三百萬字,加上筆記初稿、修正謄稿高達近千萬字,堪稱台灣最有體系的歷史小說,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林淇瀁(詩人向陽)說:「七色記,寫活了台灣人的集體記憶,也寫出了台灣人的歷史意象。」姚嘉文著作《 月霧社人止關》書影
  姚嘉文,彰化縣和美鎮人,1938年生,現任「台灣國家聯盟」總召集人,並兼任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86.8.~)、國立海洋大學副教授(91.9.~)、私立輔仁大學副教授(92.2.~)迄今。
  1945年,姚嘉文就讀於和美鎮培英國小,1951年進入彰化商職初、高中部就讀,1957年以第一名通過台灣省公務人員普通統計人員考試,擔任電信局業務員,1962年進入台大法律係,1966年考取台大法律研究所,並取得律師資格,1972年至美國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法律扶助」,1973年與林義雄、張德銘開辦「平民法律服務中心」,並擔任「比較法學會」總幹事,推動司法改革。
  1975年他與林義雄為郭雨新打官司,獲「黨外大護法」美譽,1978年,姚嘉文與林義雄將這段經歷,寫成《古坑夜談》(雨傘下的選舉)一書,直到1979年因美麗島事件被捕,判刑12年,1987年服刑滿7年餘,獲假釋出獄,隨即出版《台灣七色記》長篇歷史小說,同年12月當選民進黨第二屆黨主席,之後,歷任立委、總統府資政及考試院長。
  從前述資歷,可以看出,在小說出版之前,姚嘉文先生主要是在政治、法律領域,但事實上,他從小的志向與興趣,就是歷史與文學,是因為經濟因素讓他轉向律師這個行業,沒想到「美麗島事件」入獄七年多,反而讓姚嘉文重新找回年輕時代的夢想,是歷史的偶然也好,歷史的必然也罷,姚嘉文透過歷史小說,還原台灣的歷史真相,也奠他在台灣文學與歷史的定位。
  向陽說,歷史小說的寫作,對於任何一位作家來說,都是高難度的挑戰,姚嘉文以律師從政,參與黨外民主運動,因美麗島事件下獄,而能在獄中堅定心志,大量閱讀台灣史文獻與著作,斟酌歷史和小說之間的虛實,研磨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寫出台灣人的故事,更屬不易。的確如此,但姚嘉文因專攻法制學,對資料蒐集、彙整、記註,務求一絲不苟,他在牢裡按照寫作計畫進行,為了趕稿,曾有一天寫上萬字的紀錄,珍惜有限的時間、紙張,任何痕跡都希望留下見證,主要是深知自己出獄後,難得有專心寫作的日子。也因為這樣,姚嘉文說,在獄中寫書,好處是沒人吵,可以專心寫,但缺點是資料取得困難,而且無法前往實地考證。
  但不管如何,這套三百萬字的小說,是姚嘉文用血汗和生命,寫出對台灣的疼惜,當年在獄中沒有桌椅,他是「趴在地上」書寫;她的妻子周清玉則在獄外當「書僮」,負責幫忙找書籍資料,七年期間共送進獄中一千多本書。周清玉說,當年姚嘉文寫好的稿子,是透過其他外役監的牢友,在送洗衣服時,偷偷將一張張稿子送出來,她再偷偷藏著。《台灣七色記》是一部歷史小說,更是一部政治犯血淚史。姚嘉文著作《台灣七色記記-前記》書影
  2007年4月,姚嘉文將《台灣七色記》全部手稿、筆記,以嫁女兒的心情捐贈給國家台灣文學館典藏,經台文館清點整理,總計124冊,分為初稿、定稿、謄稿合計63冊,小說背景知識、人物塑造筆記61冊,代館長吳密察盛讚是台文館的鎮館之寶。 《台灣七色記》從構思筆記、題綱及故事情節設計,到每一部小說定稿,全部的手稿真跡保存完整,若干大學研究所學生,亦將全套小說,作為研究台灣文學及台灣歷史,也是一份非常好歷史小說寫作的研究範本。事實上,《台灣七色記》更是戲劇最佳題材,2008年6月12日,《台灣七色記》的「黃虎印」故事,由唐美雲歌仔戲團主演,在國家劇院公演數天,引起很大回響,姚嘉文更期待,有其他電影、電視或舞台劇以此為原著劇本問世。
  文學家呂興昌說,姚嘉文為了寫這部系列小說,對於曆法就學了八種紀年、紀日法,力求準確重現台灣先民的集體記憶和歷史意象,這種毅力令人感佩;小說家鍾鐵民認為,《台灣七色記》由七個長篇系列組成的鉅著,每一部以一個顏色為標記,描述台灣移民的某一段時空,不同的人物、故事、場景,連綴成幾近完整的台灣歷史,作者還引導歷史的洪流,流向一個更明確的方向,即使有主觀,但也可見其用心良苦。
  就如姚嘉文自己的期許,他說,他最大的心願,是台灣歷史小說不斷有人投入,成就更大,他寫《台灣七色記》的主要目的,在於還原台灣歷史真相,不容被扭曲、矮化台灣現在的國家地位。畢竟「歷史會過去,人物會死亡,記憶卻不會消失」,只有謹記歷史教訓,不讓錯誤重演,台灣人才能免於另一次浩劫的深沉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