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楊逵報導文學類-馬以工國畫類-李義弘雕塑類-陳正雄

李義弘 簡介評定書

用水墨擬笛韻

融合傳統技法,開創新意,一直是李義弘在作畫時努力追求的方向。透過這樣的追求,李義弘終於用全新的面貌展現了他的才華,更而獲得了肯定。
對李義弘來說,吳三連文藝獎的獎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份獎肯定了他所努力追求的過程和結果。因而,在他獲知得到吳三連文藝獎之際,雀躍之情溢於言表。

啟蒙恩師 啟迪幼靈

李義弘,民國三十四年出生於台南縣西港鄉,父親務農,家境不算太好,以農家子弟而欲終身投於藝術工作領域,在二十年前的台灣鄉間是十分艱苦的事。
幸好,李義弘的父親深知藝術的滋味,他自已也很喜好吹奏笛子,對於兒子要走繪畫的路,非但未曾阻擾,甚至還鼓勵有加,在物質和精神上,都給予相當的支援,如果不是這樣,今天的畫壇就會少了李義弘這個字號。
在曾文中學唸初中的時候,李義弘碰上一個很好的啟蒙老師--顧啟時,在他的指點之下,李義弘於初二那年,便嶄露頭角,獲得了南部七縣市學生美展國畫組的第—名。
這項榮譽,無疑地加深肯定他要更堅決地走向藝術的道路。由初中到高中,李義弘就醉心而狂熱地在畫紙上,塗畫著他自已的作品,為了買畫具,買材料,甚至會挪用應該用來買教科醫的錢。
不曉得是不是天生的通病,藝術家總是和數學合不來,李義弘也—直和數學合不到一塊,到了高三畢業那年,李義弘的數學還是不及格,最後只好以同等學歷報考大專。
那時候在北門中學擔任校長職務的是施金池,他不但不會氣惱這個數學不好的學生,反而在他投身試場的過程中,鼓勵有加地說:「好好幹,一樣可以出人頭地。」果不其然,今天,李義弘在繒畫上真的出人頭地。

傅統現代 左右徘徊

  那一年,李義弘如願考取了國立藝專美術科,開始受正統的美術教育。在藝專三年,李義弘曾隨高—峰、傅狷夫、胡克敏等老師學得傳統國畫技法,也一度私淑過張大千潑墨山水。但是,在李義弘就讀藝專的時候,正好是繪畫界「傳統」與「現代」爭論最甚的時代,「傳統」與「現代」在那段時日中尖銳地對立。對於那樣的時代,一個年輕畫家,實在很難百分之百認同於傳統的陣營。
因此,李義弘在畢業美展中,卻提出一件與傳統旨趣大相逕庭的水墨山水,他先在紙上大筆掃、染,然後把一塊塊半透明的毛邊紙貼在畫面上,讓底下的墨色隱隱顯現,最後再加上適當的皴擦,添上漁舟,整幅畫給人的感覺是造形的意念,勝過了筆墨的效果。
從藝專畢業之後,李義弘開始有了徬徨,到底是「傳統」,還是「現代」,他一方面覺得學生時期受之於師承的繒畫語言,根本不能滿足於自己內心感受的傳達。至於像畢業展中逞一時之快的作品,在事後自己省視之下,覺得並沒有什麼道理。而真正最困擾李義弘的是,他一直自覺傳統技法與畫境的本身涵養,恐怕還有所欠缺。
直到有一天,他碰上了使他獲得轉捩再生的契機,才使他又回到繪畫的工作上來。

再遇良師 點破迷津

那—天,他在一個朋友那兒,看到了—幅江兆申先生的山水畫,那種不必去看題款就能領會詩意盎然,被畫境感動的心情,緊緊扣住了李義弘的心弦,長久以來積壓在心中的塊壘,心頭的疑慮頓時一掃而空。於是,他一再去拜訪江兆申,一再去請求教益,也到文化學院旁聽江兆申的課,以至成為江兆申的入室弟子。
雖然,他在江兆申的門下,真真正正地只學了三個月,但這三個月,對李義弘來說,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次對傳統的再認,是自動自發的,領悟自然較高,和過去那種填鴨式的傳授,自然是大異其趣。在三個月中,他找出自己欠缺的是什麼,自己需要加強的是什麼。
而在三個月中,汪兆申的—席話,帶給李義弘受用不盡的真諦。汪兆申說:要到自然物中體悟,不能為了作畫而畫,即使再感動也不必對景寫生,要等日後靈感湧現時再下筆。
李義弘聽懂了這個道理,於是經常揹看相機,到外頭去攝影,把樹、石、山、川的各種形象都拍成照片,作為參考,有—陣,李義弘還在「自立藝苑」上解說這種道理。
當然作畫之際就必需拋開照片的景,而去追求照片所不能表達的意境,這也正是李義弘今天所以成功的道理。
李義弘很念舊,因此只要是故鄉人,或故鄉事,毫無猶疑地去給予幫助,去投入,使他博得了很好的人際關係。

新舊雜陳 更見功力

目前,李義弘在忠孝東路擁有自己的畫室,畫室題名為「笛音凝室」。就字面上即可了解,李義弘取此名字的用意,在於紀念他愛好吹奏笛子的父親。事實上不是父親的支持,他不會有今天。
再論:「笛音」「凝然」之際,用水墨去揮灑那份超脫,作出來的畫,意境豈能不高,這種用水墨凝笛音的心境,也是十分高絕的。
李義弘在傳統國畫技法中,加入了不少新的觀念,使他的畫表現得截然不同流俗。雖然畫面上,難免有新舊雜陳的感覺,卻也正彰顯了他在「傳統」、「現代」之間,幾經努力探究、追尋、融合的功力。
李義弘在年輕一輩的國畫家中,是成就頗高的一員。他的獲獎,應該也是實至名歸的吧!(上官狷夫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