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楊逵報導文學類-馬以工國畫類-李義弘雕塑類-陳正雄

陳正雄 簡介評定書

和木頭拼命的人

  木雕工作者陳正雄,經常用「我是生來和木頭拚命的人」這句話來期許自己在木雕藝業上,日求精進;也用這句話來向太太表達熱愛木雕的程度。
正因為他是生來和木頭拚命的,所以在獲悉得到吳三連先生文藝獎,將有三十萬元獎金的那—刻,立即作了決定,準備用那筆獎金,去買一卡車木材,好好地刻它一刻,刻個過癮,好好拚它—下命。

出身寒微 自立更生

陳正雄,出身寒微,他的父親依靠出海捕魚維生,家境不富裕,而且陳正雄的兄弟姊妹家多,根本不可能接受較好的培育,因此,在他從台南安平西門國小畢業之後,立刻被要求設法自立更生,不能再在家中吃閒飯,至於升學,那真的是天方夜譚,根本想都別想。
離開家鄉安平,陳正雄一腳奔向北港,在北港的—處佛像雕刻店中當學徒,接受一名吳師父的指導,學看刻佛像,這便是他和木頭結緣的第一步。
當年當學徒,可不是簡單的事,經過三年四個月的磨練,陳正雄終於出師了,於是跟隨一名唐山來的雕刻師父雲遊四方,到每一個需要雕刻的廟宇工作,而從刻佛像,到刻龍柱,刻鏤花,刻人像,每一項和廟宇建築有關的雕刻品,陳正雄都順手順心,而成為這—行中的佼佼者。
或許是天生的藝術的根苗,或許是自小喜歡塗塗抹抹,捏捏泥巴的天性,在追隨師父們刻佛的同時,陳正雄也覺得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求,而經常順手刻—些自己覺得喜歡,又覺得很有意思的東西,那時他也還不知道,那些隨興刻下來的東西,會被稱做藝術,而什麼又是藝術,他真的一概不知。

南展入選 激勵火花

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中,因為他母親的病,延請台南許嘉煢醫師到家為母療病,許醫師無意中看到他平常刻著玩的幾座人像,覺得頗有藝術造境,就鼓勵他送出去參展。最後在許嘉煢的介紹之下,送到台南美術研究會參展,意想不到的竟然入選了。
這項榮譽激發了陳正雄更進一步走入雕刻的頒域,更努力於探討木雕藝術的品味,也更提高了對木雕藝術的興趣,而後,連連在南美會的展覽中獲獎,先後得過市長獎、成大獎、柏川獎,而且受到當時南美會會長郭柏川教授的激賞和激勵,他的藝業,終於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有了自己的成續。
不過,陳正雄也開始進一步自省,總覺得作品裡頭,缺少了些什麼。到了民國六十九年,陳正雄的木雕作品開始入選日本新構造的年展,在東京都美術館展出。期間又受到新構造社雕刻部營運委員山名常人的欣賞,而推薦他由準會友、會友而變成現在的會員。
和山名常人的交往,是陳正維木刻生涯的一個轉捩黠,山名常人告訴陳正維說:「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如果永遠學別人,永遠是別人的影子,不能成為大家,要成為一名好的雕刻家,必需在不斷工作中,去求尋自己的面貌,去體會屬於自我的成份,才能成功。」

體悟創作 藝業漸精

這一段話深深地打動陳正雄的心靈,他正一直苦於不知如何突破,山名的話語不啻是空谷清音,當頭棒喝,使他頓然開悟。於是他開始從童年生活中的片片段段,去找尋鄉土的、親情的、鄉情的,令自己心靈感動的事事物物,把這些都表現在雕刻中,於是一件件栩栩如生,飽含生機、令人感動的作品,便由他手中刻了出來。這段時期,當年父親和捕漁夥伴的形像,家鄉父老堅碩的肌膚骨賂,都成為他刻刀下最好的模特兒,他的代表作品中,像「大智若愚」、「討海人」、「廟前」、「祖父」、「追溯」、「無奈」,大抵都是環繞在這一類主題上,大都表現了討海人的生活,討海人的悲苦,甚至表達了討海人無奈的生命觀。這些作品帶給人深深的悸動,每—件作品似乎都向你傾訴看—段淒苦的命運的故事。
雖然,最高學歷只有西門國小的畢業證書,而且陳正雄也未曾真正拜過什麼一等一的好老師,他的木雕可以說完全是自己—手摸索出來的,不過,由於以生活出發,用最接近他自己的生活層面去敝表達的對象,而使他的作品,展現了—股濃郁的鄉土情操,真正擴展了自己雕刻的面貌。
陳正雄以雕佛像的學徒出身,長久以來也以彫佛像的工作維生,總算把家庭生計做了好的改變。現在雖不富裕,卻也不像童年時那樣貧困。在佛像雕刻的這—行中,陳正雄也算是頗有名聲的。
在他摸索著刻木刻的時候,也有一段趣事,因為母親自來生活在貧苦之中,最怕貧窮的日子,而看到兒子能夠在佛像雕刻這—行出人頭地,又能賺錢,就覺得頗為滿意,但是兒子卻經常刻一些賣不出的東西,每次看到陳正雄在刻木刻,母親就會嘀咕!「刻那些做什麼,還不趕快刻佛像,刻佛像才能賺錢。」
因而,陳正雄總是利用母親不在,或母親不注意時,才偷偷地刻著自己心喜的東西。

心存拚命 何事不成

現在,這些不賣錢的東西,為陳正雄掙來了名譽,也掙來了三十萬元獎金,陳正維也希望,藉看這樣的榮耀,可以在母親跟前,正大光明地刻一些藝術作品。
陳正維的獲獎,顯示了—個頗具哲思的道理,那就是:「只要存心拚命,做什麼事都可以獲得成功。」
「生來和木頭拚命」的陳正雄,確實在木頭紋路中,拚出了—道光燦的路途。(杜文靖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