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楊逵報導文學類-馬以工國畫類-李義弘雕塑類-陳正雄

馬以工 簡介評定書

馬以工-大氣魄的女子

  一九七五年,我遷到威斯康辛州冰天雪地的小城時,以工已經拿到學位,毅然整裝回國。在美國,我們會有幾次聯絡,那幾次聚首,真是聚散匆匆,從未討論到什麼深刻的事物。等到我一九八○年回來,和她的再度聚首,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主要是,我們已經同時有很具體的—個結論;待在美國,對於具有強烈人文精神,和社會參與感的中國人而言,必定是枯萎而死的命運。這一體認,使我們很順利在翌年開始了「我們只有—個地球」的工作。
要不是這次以工獲獎,我仍然無法將她在早回來我五年的片斷,抓到任何脈絡。那天晚上將近十二點鐘,我把她從東海大學招待所叫醒,報告她這個好消息。長途電話裡,聲音微弱嘈雜,但是可以感到她的興奮和歡愉,的確,這八年來她全心的付出,終於得到最高的回餽了。

最初成績 歷史建築

以工回國的前半年,在台北並沒有找到工作。那時她時常一個人走在像迪化街那老巷弄裡,驚覺到台灣急速的改變。對於一個痛定思痛回歸到自己土地上,所學又是建築都市規劃的人,對於四週的小環境大環境,當然有比常人敏銳深刻的嗅覺。她的憂慮和焦急,使她開始替學長們辦的一份房屋市場月刊寫雜感。大約共寫了二十幾篇,每篇二千餘字,如今結集出版,取名歷史建築。這本圖文並茂的書,可以代表她回台的第—個階段,也是她參選作品中很重要的一本。
一九七六年,她進入觀光局,由於當時朱局長的厚愛和欣賞,觀光局對於古蹟保護,環境保護不餘遺力,大部份是來自以工的影響。這個階段的她,曾替漢聲雜誌策劃過古蹟專集及國民旅遊專集。「誰來關心林家花園」以及有關林安泰古厝的「金銅仙入辭漢歌」都是這階段的作品。直到如今,「誰來關心林家花園」仍是她個人最喜愛的作品,無論如何,這篇「誰」文必然也在她參選的八篇文章佔了很重要的比重。

幾番踏出 阡陌路程

  對於台灣歷史,由於個人使命感和工作的需要,她開始覺得必須有深刻的鑽研。三百年前郁永河故事,因此首次被她發掘。這位到台灣採硫的杭州人,由台南上岸,步行至北投採硫的路線,以工竟然在七十年代—一踏訪走過,最後完成了—篇三萬字的長文「幾番踏出阡陌路」。這篇文字並沒有收入她已出版的「尋找老台灣」之中,可是無疑的,必然為她的入選奪魁,有一份不份磨滅之功。
由規劃走入歷史,再由歷史走入環境,由建築品質走入文化資源,再由文化資源走入自然資源,一方面與她改換工作環境有關,—方面也是她深深體會到--所謂規劃,就是對資源的最佳使用,—種以專家的意見做四週資源的最佳使用,小至個人身邊的住家環境,大至全島子民生存的空間,不論建築、文化資產、自然資源,其原理均如出—轍。以工進入內政部的國家公園組以後,更印證了她的—貫理念。中華雜誌刊出的那篇「萬物並育—保護紅樹林」,是國內談自然保育文章一個里程碑,這篇文字,曾深深感動了我,我想也必然會深深打動了這次吳三連文藝獎的所有評審先生們。

自然之美 圖文並佳

以工善於使用相機。由於接觸到來台採訪報導的「國家地理雜誌」編輯,使她更加瞭解到,好的報導文學,應該是圖文並重的。她為國家地理雜誌寫的採訪稿,在中時副刊刊出以後,引起了不少人對國家地理雜誌的注意。對於目前國內有人竟以全部抄襲,模仿該雜誌的作法,她不但痛心疾首,而且咬牙切齒。去年以工曾去美國訪問地理雜誌總部,對於自己同胞的這種行徑,在外國人的指責下,她只有啞口無言。中國知識份子失去了做一名中國人的尊敬和驕傲,使我們相對唏噓不已。
以工是我認識的朋友中,少數能同時以文字和圖片詮釋意念者。有的人只會寫不會拍(如我),有的人只會拍,不會寫。進入文建會以後,她為文建會編篡的—本談自然之美的圖刊,相信最能夠代表以工的才藝和理想,想必也是她這次能脫穎而出的一個有力因素。
以工和我認識早在二十幾年前。許多人問我怎麼認識她的,我都告訴她們:我們曾是二女中高中同學,白衣黑裙時代,在學校裡同是訓導處的常客,兩個頗有叛逆性格的女學生,就是這樣相熟起來。多年以後的今天,想到那時訓導人員眼中的搗蛋學生,如今竟然被人認為扮演社會良心的角色,想來不盡啞然失笑,而且都有不勝唏噓之感。

關切土地 永不改變

以工是有大氣魄的女子。她深信紫微斗數八字命理,常笑說我們八字中都具有陽剛格。她也是最能夠將自己職業賦予使命感的公務員,有時我常覺得她像個宗教家,強烈的道德感,不屈不撓的說服能力,無止盡的認真工作態度,全力以赴的性格趨向,都使得凡與她接近者,鮮有不受她影響的。她的文字所以能真實誠實面對社會,主要就是因她能真實誠實地面對自己工作的緣故。
「對於自己生活土地的關切,永遠不會改變;希望我的正義感,也永不因時間而改變。」這是她對自己未來的期望。這期望,不也正是所有中國知識份子必須遵守的信念嗎?
以工,我在這裡祝賀妳獲獎。恭喜妳。(韓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