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林亨泰 文學獎-夏曼‧藍波安藝術獎-梅丁衍 藝術獎-潘小俠(潘文鉅)

林亨泰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評定書

符號詩的領航者

  林亨泰,1924年出生,彰化人。他是台灣少數跨越語言障礙,從日文到中文創作的詩人。過往因長期低調發表作品,被譽為充滿神秘魅力的隱者。然其作品在不同時代,都遙映著社會的脈動,展現各種主題與技巧的探索,故而被視為當代詩壇重要的標竿。
早期詩集《靈魂的產聲》中,在略帶田園抒情的詩作中,其實已處理了比較具現實性的素材,隱隱點出個人風格的質地和未來之脈絡。50年代初,加入紀弦創辦的現代派詩社,隨即成為重要健將,既創作又論述。在詩作的表現上,不僅有立體主義的摸索,還有高度知性的嘗試。著名作品如〈風景NO.1〉、〈風景NO.2〉等充滿前衛性的實驗作品,讓  他成為符號詩的代言者。
此一時期,他也積極投入現代派論戰,既為知性的強調大力辯護,同時提出符號論的意義。但他的現代派並沒有脫離現實,而是落實於實際生活。他以為,優秀的詩篇應是透過藝術手法,對社會、人類表露深切的終極關懷。
60年代中旬,遂轉而與諸多本土詩人結合,創辨笠詩社。除了實驗性的現代詩觀,展現繪畫、音樂內涵的結合。創作上進而流露濃厚鄉土色彩和本土意識,社會問題也屢屢成為作品探討的內涵。
從戰前的「銀鈴會」到戰後的「現代派運動」,再到「笠詩社」的演變。綜觀林亨泰創作的發展過程,清楚地顯示年輕時的「始於批判」,中壯年的「走過現代」,以及晚近「定位本土」,強調對家園的認識與關懷。最終,其現代主義詩觀不僅追求詩之前衛性與世界性,同時慧眼獨到地融進了台灣精神。
他的個性謙和含蓄,不喜熱鬧,作品少見於報刊,卻因長年論述與創作都顯出與眾不同的獨特性,一直深受詩壇敬重。晚近身體狀況雖有違和,仍持續寫下不少思索生命問題的動人詩篇。
年少寫詩,直到現代派運動時期,詩人的信念也不曾改變。風格雖有翻陳,基調卻未動搖。就像一串珠子,每粒不同,但串聯的那條線始終如一。綜觀其數十年著述,在創作與理論的開拓亦是如此堅持,誠為現代詩壇典範。爰經吳三連獎評審委員會審議,評定林亨泰為第40屆吳三連獎文學獎得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