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類-阿盛(楊敏盛)攝影類-劉振祥音樂類-楊聰賢
阿盛(楊敏盛)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散文的真善美、土地的直樸實:作家阿盛的創作之路

文/呂東熹、黃敏次

 

  第三十三屆吳三連藝術獎散文類得獎人作家阿盛,已筆耕四十餘年,確實是實至名歸。阿盛本名楊敏盛,1950年出生,台南縣新營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後,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編輯、主編等職務。早從高中時代開始,阿盛就開始在報刊上投稿寫散文,至今創作二十餘本散文集、兩本長篇小說,在台灣的散文大家之列,佔有一席之地。
阿盛是一位典型的台灣南部農村子弟,對於早期台灣農業生活的艱苦瞭解深刻也體會甚多,因此阿盛總以雅俗共賞的鄉土語言與筆觸「再現」(representation)出農村社會的底層生活。將他所看見的、聽見的,身邊這些鄰里鄉土人物的悲歡離合與貧賤富貴,用最真誠的語言與最美麗的散文自由體例架構,書寫描繪出人性最良善的一面,與土地緊密結合的人物風景,也讓他為台灣的「鄉土文學」增添了一筆異彩。
阿盛認為,文學與寫作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奮鬥目標,他的人生理念就是「唯誠唯善大是好,有生有活遍地花」。他認為沒有一位作家可以真正離開,提供創作養份的土地與故鄉,創作不應是架空的吧!創作必須建立在土地的人事物高度連結之基礎上才對。離開土地,或者是到了高度資本主義的都市社會之中,文字只是虛幻的遊戲,沒有任何可以感動人類靈魂深處的有血有肉文字,離開了土地,一切創作即將歸於虛無。
  阿盛的著作很多,著有散文集《行過急水溪》、《火車與稻田》、《民權路回頭》等二十餘冊,小說《秀才樓五更鼓》等多篇作品更是收錄在高中及大學國文選教材。除了潛心創作,阿盛也從1994年起在中和自宅成立「寫作私淑班」,這是台灣第一個由作家創設的現代文學教學與欣賞「私塾」,採取小班教學制,每班收十二名學員,上課地點時間是每星期四晚上七點到十點。學生年齡以20到40歲的中年上班族最多,這個寫作班對於鼓勵文學愛好者投身於傳統文學創作,具有積極正面及提攜後進的效果。

  本次參賽得獎的作品,是2007年個人的第二本小說《夜燕相思燈》,這本小說呈現出台灣最真實的聲音,字裡行間宛如是從土地深層翻耕而出的活跳生猛文字素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所長向陽評論此書:「阿盛散文雜糅古典與現代、鄉土與都會,隨心運轉,隨意鋪排,展現俚俗和典雅爭勝、詼諧與嚴肅共存的獨特文風。《夜燕相思燈》以常民社會為素材,寫人間生活的百般無奈、人性深層的萬端矛盾,左刨右削,上諷下刺,笑中帶淚、淚中見笑,允為替小民吐怨氣,為亂世開不平之佳構。讀後拍案!」
中文系出身的阿盛,有著深厚的國學基礎,但是又能夠巧妙的表現台灣方言之美,並且保留住最真實、傳神的台語文遣詞用語筆觸。他用庶民的文化及常民的語言作為文學的骨幹血肉,樸實之中卻絲毫不帶有文人士大夫的矯揉造作之貴族嬌氣,塑造出既具台灣最具本土性,又擁有鄉土文學之美學風格的散文創作體例。這,便是阿盛散文最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