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鍾肇政音樂類-許常惠版畫類-廖修平

鍾肇政簡介評定書

鍾肇政的小說天地

人在龍潭

  接受日本教育,自修漢文,而後專事寫作,且成就斐然可觀的台籍作家中,鍾肇政是十分突出的。
鍾肇政的突出,除了他著作本身之外,另一項突出的是,他的耳朵,一直要借助助聽器,才能聽得清楚,因而在他的寫作歷程上來說,一半以上的時光,都處在於「無聲」或「半無聲」的境地。
生在桃園龍潭,長在桃園龍漳,目前仍「居龍潭的鍾肇政,讀書的歲月,卻一直都遠離龍漳,中學時期,他遠赴淡水,就讀私立淡水中學,而後考取了比淡水更遠的彰化青年師範學校。

聽覺受損

昭和二十年,鍾肇政自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即於同年三月被日本徵召,服日本兵役,擔任著台灣防守的任務,目的在抵禦盟軍的反攻。
在日本軍隊中服「學徒兵」的時問,雖然只有短短半年,卻使鍾肇政罹致了一生最苦痛的痼疾,由於日本軍部在大戰尾期,醫療設施十分不足,鍾肇政患了一次熱病,未能及時獲得醫藥的治療,而「熱」壞了聽覺神經,從此他一直得依賴助聽器的協助。

初任教職

民國三十五年,在台灣後一年,鍾肇政返回龍潭故里,在龍潭國小擔任國民小學的教師。
在終戰後的這些年裡,鍾肇政自己獨自修習漢文。
民國三十七年,鍾肇政自覺師範學校畢業的學歷,永遠只能在國小擔任教員,唯有更進一層的進修,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前程,於是他考取了台灣大學。
進入台灣大學之後,當初患得的聽覺障礙,第一次阻礙了他的進修,那時候助聽器遠不靈光,他的聽覺無法使他順利地聽清楚課堂上的講述,於是他只有輟學,依然回到龍潭,擔任原來的教職。
返回龍潭繼續教職的鍾肇政,二年後結婚。

處女作「婚後」問世

民國四十年,鍾肇政開始提筆寫作,他寫成的第一篇文章,是描述他婚姻生活的,題目叫「婚後」。
打定主意,以文學為一生從事的大事業,也就在「婚後」發表之後。從小就是個小說迷的鍾肇政,在終戰後,就一直想把日治時期,很多值得記載的台灣同胞抗日、奮鬥的事實寫下來,也憑著這一個意念,鍾肇政就寫了二十八年的小說。

文學涉獵甚廣

從小,鍾肇政就接觸了無數的日本文學,或則由日文譯本去探究歐西文學的堂奧。
打從第一篇作品「婚後」問世,經過了漫長的七年,鍾肇政才印行第一本著作,「寫作與鑑賞」。
此後四年間,鍾肇政埋首創作,開始了他真正的作家生活,而且從五十一年,印行長篇小說「濁流」、「魯冰花」之後,每年都有新的作品問世,五十二年出版中、短篇小說集「殘照」,五十三年出版長篇小說「大壩」,五十四年出版長篇小說「流雲」,五十五年出版長篇小說「大圳」。

台灣人三部曲

民國五十六年,鍾肇政出版短篇小說「輪迴」,並譯介日本的「砂丘之女」,這一年,鍾肇政還獲得教育部文學獎,五十七年,印行「台灣人三部曲」的第一部「沈淪」(分上、下冊)及短篇小說集「大肚山風雲」「中元的構圖」,譯著「戰後日本短篇小說選」,這一年,獲得嘉新新聞獎小說創作獎。五十八年刊行長篇小說「江山寓里」,作家介紹「世界文壇新作家」,並與張良澤合譯「金閣寺」。六十一年出版三本理論譯作「日木人與猶太人」、「幽默心理學」、「太陽與鐵」。六十二年刊行「焉里坡風雲」。

作品大量問世

六十三年,他的著作量大增,計印行長篇「綠色大地」、「青春行」,短篇「靈潭恨」、「大龍峒的鳴咽」,以及譯著長篇「冰璧」、「文明的故事」、「名曲的故事」。
民國六十四年,印行長篇小說「台灣人三部曲」第三部「插天山之歌」、「八角塔下」,並譯介理論「西洋文學欣賞」、「歌德自傳」、「愛的思想史」。六十五年刊行「台灣人三部曲」第二部「滄漁行」。

接編「台灣文藝」

這一年台灣文壇前輩吳濁流逝世,鍾肇政正式接任「台灣文藝」雜誌的編務。
六十六年,應國民黨中央黨部之邀,撰寫「台灣先賢傳」中的「姜紹祖傳」並出版「望春風」。
六十七年,應聘擔任民眾日報副刊室主任,翻譯安部公房的「燃燒的地圖」。
六十八年,出版「鍾肇政自選集」、「鍾肇政傑作選」、「濁流三部曲」、「馬利科彎英雄傳」,譯著「朝鮮抗日文學」、「名著的故事」、「名著的故事」、「箱子裡的男人」。
這一年裡,鍾肇政雖然陸續出版了好幾本書,但都沒有新作,原因是這一年中,他忙於民眾副刊的編務,忙於台灣文藝的編務,且忙於為遠景出版的「日治下台灣文學作品」這套書的翻譯整理的工作,而無法去做寫作的工作。
現在這些忙碌的日治下台灣文學的翻譯工佯,都已告一段落,刻正準備重回創作的路,再寫更多作品。

記錄台灣同胞生活的文學

就鍾肇政二十八年的寫作歷程來說,他泰半以上的作品,都圍繞在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就是當初他立志寫作時,所秉持的那個理想,要把日治時期,台灣同胞抗日種種,及台灣同胞奮鬥的種種,都實實在在地記錄下來。因此他的作品,也就一直表現出台灣同胞奮鬥的磅礡之氣。
在這一代的中國文學特徵來看,重歸中國懷抱的台籍作家,大量參與創作,豐富了這一階段的文學。
一般來說,終戰後台灣第一代作家的作品,表現了最濃烈的民族意識,因為他們體驗了日本殖民者的身心迫害,體驗了太平洋戰爭的無情戰火,因而第一代台籍作家,大抵都磨練出堅強的反抗意識,不過也都被這些因素,傷害了心理層面的正常發展。鍾肇政的寫作歷程,也受同樣因素的影響。

濃厚的鄉土色彩

鍾肇政從日本文學、世界文學吸收了批判性寫實主義的傳統,而又紮根於鄉土,建立了鄉土色彩濃厚的寫作風格,鍾肇政是終戰後台籍第一代作家中的翹楚,也是關鍵性人物,他把第一代作者特質,做了最明顯的表露。
鍾肇政的大部份小說,都以客家人在台灣的生活為材料,透視了整個台灣社會的動向,剖析了台灣人在日治時代,各歷史階段的遭遇和抗爭,大體來說,他的小說,是我們這個時代重要的文學收獲之一。

歷史的證言

鍾肇政的作品裡,有著偉大文學特有的濃厚的人道精神,也有著歷史的正確證言,他的文學,記錄了日本殖民時期,農民為主的台灣各階層的生活實況,也力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即日治時期及終戰後--台灣年輕知識青年的徬徨和覺醒。
鍾肇政的長篇小說,展示的是包羅萬象的深廣世界,藝術造詣和技巧,已被他豐饒的生命力所覆蓋,不容易看出他的尖銳,複雜的意識型態以及小說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
而他的短篇小說,卻能展露他醉心於前衝文學的意念和表現方式,且能看出他傾向於主觀意識濃厚的嶄新技巧的另一個風貌。

茁長的文學發展

鍾肇政在他的三本短篇小說集「輪迴」,「大肚山風雲」,「中元的構圖」裹,曾經嘗試了多層面的表現技巧,也摸索了新形式的小說創作路線,探尋看深層心理的畸形世界,從浪漫到潛意識之流的隱晦,一應俱全。
鍾肇政的文學發展,似乎還未達到頂峰,他仍然繼續在創作,繼續在迸發他的心智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