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鍾肇政音樂類-許常惠版畫類-廖修平

廖修平 – 簡介評定書

廖修平的版畫世界

  目前在新澤西州寓所,努力從事水墨畫及油畫創作的廖修平,還在西東大學兼了幾堂課,教授版畫課程。民國六十八年七月間才在國內展過畫作的他,對新澤西州的生活,雖滿意卻不滿足,因為他還是牽掛著國內的版畫發展,他還是關切著母校--師範大學的小學弟;他還是想回到台北,再去師大的課室裡,傳道授業。

版畫最富盛名

廖修平是目前我國最富盛名的版畫家之一,我國版畫家本來就不多,像廖修平這樣兼長金屬蝕刻、石版、編印、木刻及各種混合法,且又有個人風采的畫家,那就更少了。
廖修平自民國五十一年起,只有六十二年到六十四年問,回到台北,其他日子都在國外度過,難得的是,他始終保持東方人的精神,更難得的是,他不以個人成就為滿足,時常希望把自己所學到的,發現的種種版畫技巧,毫無保留地向外傳遞。
廖修平很健談,卻不善鋪陳哲理,因此敘事說明,都直接而誠懇,平易近人,他的文章也有相同的趨勢,因而他於民國六十三年寫成的「版畫藝術」一書,至今仍是以中文介紹版畫技術的一本好參考書。

龍山寺是一個起點

廖修平的藝術,龍山寺是一個重要的起黠,三十年前廖修平家住在龍山寺的對面。那時候龍山寺前沒有擁擠的市集,只是一片廣場,他常在那兒打陀螺玩。在他幼小心靈中,廟宇是格外巍峨,膜拜的人群進出那道顯得非常莊嚴的門;門內是神的世界,廟壁是華麗而古舊的裝飾藝術,使童年的他留下了深刻而不能磨減的印象。
節日來臨時,廟前熱鬧非凡,香燭及金紙,是色光形象兼具的特殊意義的物品,這些對在廟前長大的孩子,有著特別不尋常的意義。
因此,廖修平度過四年師大生活,作畫三年之後終於發現,他所最應選擇的作畫素材是廟宇,而同時也使廖修平發現自己所學不足,乃決定赴日進修。
民國五十一年起,廖修平在東京教育大學待了二年,那時日本藝壇蓬勃非常,對年青藝人是很重要的挑戰,廖修平越向現代藝術深入,愈覺得現在藝術的根源與潮流的主體,都在歐洲,於是他又轉赴巴黎。

高橋正人和色彩學

  在東京兩年,高橋正人教給廖修平視覺美術中的色彩學,構成原理和基本設計。
由民國四十三年入師大,到五十三年在東京結業,這十年間廖修平一直處在困惑的階段,卻已稍有成就:他的墨像運作A,獲選在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的展出,並參加日本示現會展。
民國五十三年秋,廖修平遠赴巴黎,翌年進入巴黎藝術學院修油畫,同時投入版畫大師海特門下。

尋回自我的巴黎之行

巴黎使廖修平發現真正的自己,巴黎畢竟是藝術之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濃郁的藝術氣氛。這裡使他感到作為東方人,而想勉強去追求歐洲畫家追求的,不只是不可能,甚而窮畢生之力,也難達藝境。於是廖修平在心中醞釀已久的返回自己文化根源的慾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巴黎的東方博物院,使廖修平著迷而流連忘返,那兒的藝品都使他感動不已。
海特的一版多色凹凸法,適合了廖修平日夜縈繞腦中的寺廟民俗主題,廖修平掌握斑剝的古舊廟飾與神像,表現了豐富的色彩層次。
廖修平在巴黎參加不少重要的展覽,獲得塞納河繪畫展大獎及春季沙龍銀牌獎,而開始受到重視。
巴黎四年,廖修平認定自己需要接受現代藝術的大浪潮更澈底的沖洗,而這股大浪潮,湧現於紐約。

移居紐約

民國五十七年底,他從巴黎移居紐約。他帶著台灣的鄉土記憶、東京的色彩與設計觀念、巴黎的細緻和敏感,以及從海特身上借來的版畫技巧,在紐約廖修平還能獲得什麼?
廖修平一踏足紐約,就覺得紐約和他一向所持的東方自然與人生觀念迥異,不過這種極端異質的文化環境,往往就是一面絕佳的鏡子,廖修平在這樣的環境下,又一度做了藝術家的深刻反省。
為了尋求新的突破與發展,廖修平參加了紐約的拍拉德版畫中心,一方面探尋新技,一方面去接觸其他版畫家,探討各種不同的版畫技巧。

「門」的記憶

這一時期,廖修平由繁復的記憶意象中解脫出,步入簡鍊的領域,他從台灣的金紙造型,獲得靈感,其中弓衣上代表日常生活事物的房子、窗戶、鎖、剪刀、杯、盤、傘、鞋等等,都在他的作品中,化幾何符號,這些符號在編排中,呈現了顯明的對稱形成。
對稱的形式,其實早就存在寥寥的思想,也曾在巴黎時期的作品中顯露過,而他自己也常將自己的作品,歸結於「門」的意念:在巴黎時夢幻一般的門,到了紐約就變成肯定而具體。
廖修平對「門」的記億,應該遠溯他童年時期的龍山寺生活,他幼小的心靈中,龍山寺的門裡門外,隔開了兩個絕然不同的世界,外面是人的世界,裡邊是神的世界,香燭長期供奉,虔誠男女匍匐祈求庇佑。
所以門裡的世界,帶給廖修平一種震撼,門代表了神聖,象徵著吉祥。
廖修平的版畫技巧,隨著他的藝術造詣,而進入更湛深的領域。遠溯東京時期,他嘗試木刻畫和石版畫的創作是他的起點;巴黎十七號版畫工作,他弄的是金屬版畫,金屬畫是一版多色,他的版畫佳構,泰半出於這一時期;到了紐約,廖修平開始採用拼版法。

重回台北

廖修平旅外多年,到民國六十二年,應師大之聘,回國主持版畫課程,一待三年,吸引他的是教育下一代的機會,這一時期,廖修平為了配合教學,特別看重在絹印,因為他認為絹印是更適合新時代表現的版畫技巧。廖修平的藝術特質,固然表現在構圖的對稱,題材的懷鄉傾向,但在細緻處理的展示上,使他的作品產生沈厚感,愈看得久愈覺其味之深。
寺廟與民俗,一直是影響廖修平畫作的主要基架,不過,這僅在他遠適異國時,寺廟與民俗在海外生活中,一直發放無此的光輝;返回台北的三年,使廖修平重新認定寺廟,龍山寺不再是魂縈夢牽的地方,龍山寺原有的魔力漸次退減,到底那只是遊子夢魂中的象徽,象徵東方、心願和平安;真實的龍山寺,只呈現破舊,而香燭也只是香燭,裊裊香煙不再有幻覺作用,神像也不再展露威力,以前的幻象都是畫紙上的真實,現在,真實轉成畫紙上的幻象,回臺北三年,使得廖修平,更趨於成熟。

筑波三年

這一項成熟萌芽於台北,卻於民國六十六年,開始在東京結成果實,這一年夏天,他應母校東京教育大學(這時已改成筑波大學)之聘,主持版畫課程。
在東京,他的絹印退為背景,所有新作都有橫、直線構成方格,作為主題的襯托,是絹印的,主題則為靜物,包括水果、蔬菜、器皿,是拼金版的,或為木板水印,畫面素樸而平和。

近乎禪的新畫境

寺廟民俗,不再是難忘的主題了;廖修平在東京的作品,都近乎禪,卻又不是禪,表現他實際生活的心態,清茶淡飯,做自我的超升。
廖修平不同於其他離開台灣,流寓海外的畫家,可能係因他始終堅持台灣人的立場,關切台灣下一代,他的心始終在台灣,未來,他仍希望再度返回師大;再一次為教育下一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