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平路文學獎-江自得藝術獎-賴純純藝術獎-蘇顯達
平路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評定書

平路女士,本名路平,1953年出生於高雄。美國愛荷華大學統計學碩士。平路崛起於1980年代,為台灣當代最卓越的小說家之一。初期作品《椿哥》、《玉米田之死》突破以往女性作家慣有的陰性書寫,化身男性敘事者,探討離散背景中移民與留學生身分認同的迷失。但僅是模仿男性聲腔並無法滿足她,1990年代起她將性別議題置於更多元的格局下。《五印封緘》展開對小說幻異本質的實驗,繼而《捕諜人》的後設書寫,以及《禁書啟示錄》表達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憂慮。

長篇小說《行道天涯》、《百齡箋》為平路寫作生涯重要的轉折點,兩部小說從女性視角出發,為父權政治下失去真實臉孔的宋氏姊妹重新賦予血肉之軀,確立平路獨具特色的女性新歷史書寫。另一部長篇小說《何日君再來》以知名女歌手猝逝為故事起點,透過一名男特務歌迷的深入調查,拼湊女明星的內心世界與可能的死因,於荒謬中照見真實。代表作《婆娑之島》延續先前的歷史想像,關注層面更由單一的歷史人物擴展到台灣這塊土地的整體命運,以個人的敘述挑戰歷史的大敘述,對四百年來的台灣歷史提出新的解讀,建構起台灣新歷史小說的樣貌。溯及以往的同時,平路也關注當下的社會現狀,不變的是對女性價值定位的求索,以及對官方說法的質疑。她擅於翻轉人物形象,在角色塑造上獨樹一幟,引領讀者深入不同角色幽微的內心,新作《黑水》即以時下最熱門的社會案件為題材,事業正要起步的年輕女店長、即將步入晚年的女知識份子與其夫退休富商,三人互為稜鏡,折射出彼此的潛在慾望,也走向共同的毀滅。

平路稱自己為小說的信徒,相信小說比所謂的歷史記載更真實,自言書寫歷史是因為這份集體記憶反映著每個人的身世。在小說以外,平路亦以文化和社會評論著名,作品充分展現對文化議題和公共事務的關切,對台灣社會的關懷是平路一貫的寫作立場。平路迄今仍展現充沛創造力,在寫作之路上引領後人前行,爰經吳三連獎評審委員會審議,評定平路女士為第三十九屆吳三連獎文學獎得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