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定書....[得獎感言][專訪][簡介]
2019聲援香港Eye4HK
|
陳麗貴,1957年出生,高雄人。197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81年赴美國求學,1984年取得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視聽教育碩士,隨後在休士頓《國際日報》、芝加哥《中報》擔任採訪記者,培養了社會主義意識、階級意識、弱勢關懷與台灣意識。1989年決定回台貢獻所學,參與環保抗爭運動,積極進行影像紀錄,她認為紀錄片的精神,就是為弱勢者發聲。
1991年,陳麗貴與李泳泉共同完成了「台灣環境總體檢」系列影片。2007年,和夫婿李泳泉共同完成的《捍衛台灣鄉土紀事—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廿年》,代表其投身的台灣反核運動的心血結晶,其內涵也呈現了一整個世代新青年的價值觀、生命態度與世界觀。
透過紀錄片為弱勢發聲,陳麗貴的藝術貢獻與成就,總結於解嚴之後重新打造多元文化、生態共生的台灣意識深層敘事,特別是多層次影音話語互滲的歷史敘事,在總體大敘事與個體小敘事之間,陳麗貴的紀錄片總是能取得驚人的豐厚差異反差話語,描摩出主題與主體的鮮活立體感、生命厚實感。從1994年開始的《牽手何時出頭天》、1996年的《女超人的滋味》、1999年的《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女醫師蔡阿信》、2001年《文學過家一李昂之婚禮》、2004年《暗瞑e月光一台灣舞蹈的先驅蔡瑞月》強調女性意識與藝術實踐的台灣意識發展。
![]() 1994 千里苦行 |
![]() 2012 女影展
|
2009 火線任務映後座談
|
陳麗貴的紀錄片,是一種為無名者、無力者、受壓迫者與為台灣環境島史發聲的「運動影像」,也是一種「時間影像」。2015年的代表作《革命進行式》,就非典型革命家史明的一生,給予舞蹈和青年觀點的視線鋪陳,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多聲部檔案,藉由音樂的母題和動畫的輔助,讓當事人的浪漫革命家形象充滿人性的不合時宜意味,得以落實在台灣主體性意識潮流的鮮活浪尖上,指向一種抵抗的台灣主體性意識。相對而言,2020年的《曹院士的隱藏文本》,不僅史明已交錯出現於影片的訪談中,曹永和院士非典型的台灣島史與交通史經濟史的研究生涯,也從他受惠或照顧的眾多同儕與學生群、他打造的嶄新海洋台灣島嶼全球視野中,突顯了一條可以跳脫中國史束縛的海洋島嶼主體性歷史知識之路。陳麗貴的紀錄片,從反核環保意識、女性意識到吳濁流、李喬、鄭南榕、陳定南等人投身的台灣在地族群書寫與後殖民反抗意識,從抵抗壓迫到積極建立主體與世界交往,陳麗貴藉由她片中的作家、舞蹈家、詩人、醫師、革命家、政治工作者,活生生地用影音捕捉著「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的多樣人文精神面貌,在細膩的生命細節與堅毅的實踐意志中,表現出對於島史的純潔的無條件的愛。
![]() 2016 香港獨立電影節 |
2018 訪問陳國棟教授 |
![]() 2019 與史明歐吉桑
|
![]() 2023 布里斯本訪問師母
|
![]() 2023 南半球最璀璨的星星訪問陳永興醫師
|
![]() 2025 南半球最璀璨的星星首映接受記者採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