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定書
梁任宏,1957年出生於台南,自幼展露藝術才華,青年時期即確立走向藝術之路之志向,旋即進入高雄東方工專美工科,1977年畢業。提及東方工專美工科,堪稱南台灣著名、以培育學生美術工藝及應用美術等為生涯目標之專業院校。自1966年成立以來,校方延聘畫壇諸多大師名家如顏水龍、劉啟祥、張清治、葉竹盛、李朝進等在此任教,不僅樹立優良學風,畢業校友表現傑出,展現人才濟濟、開枝散葉之非凡盛況,甚至長時獲致「南東方,北復興」之美譽,成為台灣當時美術職業院校之重要支柱。
該科學生不僅在純美術上獲致扎實基礎,更因學科設計旁及諸多應用美術專業,學生畢業後多在設計、廣告、建築、企劃等職場從業,較一般美術科系學生更具職業適應力,眼界更為開闊。如梁任宏、張新丕、王清河、許智育等人,不僅在學校期間獲獎連連,其後並能專心在藝術界發展開拓,繼往研究所深造,開創出個人的一片天地。梁任宏為增進個人創作視野,進入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研讀,並於2002年獲得碩士學位,後受高師大、崑山科大、樹德科大禮聘,為南部多校莘莘學子傳道授業,深獲好評。
二十五年來,梁任宏的創作歷程大開大闔、屢創高峰,約歷經四個不同階段,展現其對媒材、形式及空間的大膽自我挑戰,從平面繪畫到立體雕塑、公共藝術及動力機械裝置,營造獨特的個人美學及豐沛藝術能量。期間參加國內大型美術競賽並舉辦展覽,如2001年雙雙獲得第18屆「高雄獎」及「台北獎」首獎,2019年再獲文化部第六屆公共藝術創作獎,成果豐碩,傲視同儕。本屆提報作品以「反ㄧㄥˋ派」、「轉進論」等知名系列為主軸,體現其「如果有永恆的存在,那就是變動」充滿哲思的生命體驗及藝術觀,成功將冰冷工業材料不鏽鋼、銅、培林(軸承)等,營造出充滿動感、和諧及生命力的視覺美感,反思人類、自然與工業化社會之間的共構存續關係,意義深遠,跳脫材質及空間侷限,令人耳目一新。
得獎感言
文/梁任宏
早在1972年,我15歲。那時候的台灣已經是升學主義掛帥的時代了。我提議母親讓我去念一所工業學校的美工科,她回應:「那你將來靠什麼來生活?」
我指著牆上自己的作品回答:「我將來可以賣我的畫啊!」
母親不假思索地回應:「那一張圖花我兩百元,我都不會願意買。不過,升學的選擇我會尊重你!」
感謝母親,雖然身為農家掌門人,思想卻異常開明。
另一個要深深感謝的母親,就是腳下這一塊土生土長的土地。經驗告訴我,無論是台灣菜的「五柳枝」,或是農工用的「拼裝車」,皆展現了台灣人艱辛背後滿滿的創意、東拼西湊、西學東用,沒有包袱,只有包容。這種文化特質深深影響著我對生命的看法,也反映在我的創作面向上。如今,科技起飛的台灣依然保有這種高度韌性的情
懷,真好。
最近,台灣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有個令人無言的稱號,叫作「要飯的」。如果只以胃的需求來衡量社會文明的標準,台灣怎麼可能從過去的「樸石」幻化成今天的「瑰寶」呢?「文化深耕應該才是文明的靈魂。」
1978年,吳三連獎基金會成立至今,已經獎勵過無數深耕文化藝術、優秀的工作者。我作為一介打鐵焊匠,有幸得此殊榮,真是感激不盡。
專訪
一粟之間的流動梁任宏的創作生命
陳麗貴導演專訪
文/吳庭宇
走進梁任宏位於台南大內的工作室,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種靜謐。幾項完成的作品座落在草地、屋簷、角落之間,隨風微微晃動,彷彿園區本身也在呼吸。這裡有負責立體造型製作組裝的工廠、電腦繪圖與建檔的工作室、平面創作的畫室,以及與住家相連的生活空間,彼此環環相扣,形成一個緩慢而有節奏的系統。各區分工明確又相互牽引,在穩定的步調裡推進,讓作息與創作自然醞釀、轉化,正如他在作品中不斷探索的「運行」與「平衡」。1957年出生於台南農家的梁任宏,自幼熱愛繪畫。那個年代的鄉間對「藝術家」的概念很模糊,他只是單純地喜歡畫畫,樂於在紙上描摹生活。國中畢業後,他前往高雄就讀東方工專美工科,只因聽說那裡可以整天創作,不必被課本拘束。這段自由學習的經驗,成為他創作性格的重要養分。
畢業後,他投入廣告設計與建築空間領域,多年專注於設計與產業實務,為了維持公司運作與生活開銷,創作一度退居次位。直到四十歲左右,一位老同學邀請他報考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他笑著說:「我又沒作品。」對方回道:「那從今天起,你開始畫就好。」這句話成為他人生的轉折,也喚醒了塵封多年的創作能量。梁
任宏形容自己是個隨機變動的人,總需要外力推動才會改變,而這次意外的邀請,正是讓他重新踏上藝術之路的契機。
一直以來,梁任宏和當代藝術圈的朋友們有著密切的交集,而在重返校園後,他接觸到當代藝術多元化的創作面向,從「設計者」的實作邏輯轉向「自由創作者」的思辨過程。材料、空間與動能之間的連動,逐漸成為他新的語言。他開始思考作品與環境、觀眾及自然條件之間的呼應,也意識到藝術並非控制,而是在變化中尋找秩序,讓
作品自然生成、自由生長。
1999年開始,梁任宏以動力機械作為創作的核心語言。作品歷經「機動」、「風動」、「互動」到「流動」等階段,逐步發展出獨特的藝術語彙。他從造型、自然力、環境與人的變化中尋找新的創作節奏,結合工業技術與手工製作,建立出兼具理性與詩意的動態系統,讓金屬在運作中展現柔軟的生命律動。為了讓作品真正「動」起來,
他自學機械原理,從2D繪圖、3D建模到CNC加工與拋光,全程親自參與。每個構件、軸承與接頭都有獨立編號,可自由拆換與延伸。他將這種結構思維稱為「嫁接」,如同農民為果樹接枝,讓不同部件在結合中孕育出新的生命。
2015年代表作《反ㄧㄥˋ派》系列,以鏡面不鏽鋼構成,結構嚴謹而具動感詩意。名稱中的注音「ㄧㄥˋ」意指「反映」、「反硬」、「反應」三重含義:「映」是鏡面反射環境,使作品與空間形成對話;「硬」是突顯金屬在結構中的力量與秩序;「應」則來自觀眾的觸發,使作品在互動中產生回饋。當觀眾輕觸雕塑,內部機構啟動,部件隨氣流與光影緩緩轉動,彷彿進行一場節奏均勻的呼吸。此時,作品不再是靜止的物件,而是成為能感知環境、與人共鳴的存在。
若說《反ㄧㄥˋ派》著重於內外環境的回應,指涉生物性更強的《轉進論》則是轉向對宇宙運行與生命本質的提問,思考作品如何在變動與平衡中保持關係。梁任宏從動能與結構的張力出發,讓運動成為雕塑的內在邏輯,使作品在靜與動、理性與感性之間維持有機秩序。他認為生命是一種「流態」,持續變動、難以預測。《轉進論》以「轉」為創作核心,強調調整與適應而非抗拒,展現他對自然與科技的思索,使作品在持續運轉中延續,藝術與生命得以共同脈動。
梁任宏也長期投入公共藝術創作,思考藝術、環境與人共處之道。在他看來,公共藝術的核心是「藝術性」與「公共性」,安全是公共性的條件之一,意味結構能承受氣候挑戰,公共性則在於讓作品與地方文化、生活產生連結。多年來,他以金屬、風與光影構築能與環境對話的裝置,讓藝術融入日常空間。從南到北,許多公共場域都能見到他的作品,金屬結構隨風而動,在陽光下反射,在夜色裡閃爍,提醒人們自然始終在生活中流轉。
人生的轉折往往在意料之外。2019年,梁任宏赴中國廣州駐村返台後確診罹癌。消息來得突然而沉重,讓他不得不放慢腳步,那段時間,妻子始終陪伴在側,兩人往返於台南與高雄長庚之間接受治療。過去以鋼鐵與風為伴的日子,忽然被靜止取代,但他並未停下,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向前。戒菸、戒酒、早睡,生活步調全面改變,也讓他
重新體會時間的重量與生命的質地。
療程期間,他暫時放下大型裝置,回到紙面與筆墨,以平面繪畫延續創作的節奏。〈雲行線〉手法便誕生於那段時期,他不構圖、不設計,只讓線條隨手蔓延、交錯、分支、聚合,那些筆跡後來成為他生命狀態的映照:雲的形狀不斷變化卻始終存在,生命亦然,在生成中轉化,在時間裡延展。病後的創作因此更柔軟、更自由,也更貼近
他所理解的生命本質——順勢而行,讓作品在變化中自然生成。
梁任宏成長於信仰氛圍濃厚的家庭,親人中有人擔任乩童,「神」對於他既親近又神秘。他不排斥宗教,卻更傾向以理性與哲學理解信仰,認為宗教與科學並非對立,而是通往未知的兩條路。結構設計與動能計算屬於理性層面,光影變化與材質呼吸則展現感性的流動。理性讓作品穩定存在,感性賦予它靈魂。
生活在南台灣,梁任宏的創作節奏自然流露土地的氣息,台南與高雄之間強烈的陽光、海風與濕度,形塑了他對時間與物質的感受。他不追隨主流藝壇,而是以南方特有的緩慢與務實建立自己的風格。導演黃明川曾拍攝紀錄片《梁任宏》,稱他是「動人的南方傳奇」。他的作品帶著土地的溫度與人情,金屬在他手中變得柔軟,科技也被轉化為理解自然的語言,呈現出人與環境共生的韻律。
回望一路走來的藝術軌跡,無論材質或形式如何變化,「流」始終貫穿其中。對梁任宏而言,創作不是抵達終點,而是一場持續生成的運動。近年來,他放緩步伐,回到自我對話的節奏。從金屬結構到筆線遊走,他不再追求技術的繁複,而是專注於形式的純化與思想的延伸。正如他所言:「雲接近我在探索的生命課題,不確定、可變,
也自在。」這句話,就如同他一生的寫照,從台南的農家少年,到設計師,再到藝術家,他始終在變化中延展,在時間裡流動。
那些金屬的轉動、風的脈動與光影的閃爍,不只是作品的形體,更是他生命的節奏。那份流動,既屬於藝術,也屬於他的人生,如同雲在天際,不為形所困,隨風而行,延綿不息。即使歷經病痛與歲月的消磨,他仍以堅韌的姿態讓創作繼續前行。於他來說,藝術不只是表達,更是一種生長的方式,那份柔中帶剛的韌性,是他與世界對話的途徑,也是生命最深的形狀。
簡介
梁任宏,1957年生於台南安定農村。國中畢業後,因熱愛繪畫就讀東方工專美工科,畢業後進入高雄廣告公司工作, 並與藝術同好交流。1982年,他在高雄創立「前衛藝術推展中心」,希望為當時的藝術環境盡一份心力,但因理想化與經驗不足,營運無以為繼,只得暫別藝術界,轉而投身空間設計與建築產業。1999年,他考入台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重返藝術創作。九〇年代末的當代藝術浪潮,與他在產業界近二十年的歷練交會,催生首個機械裝置系列〈存在的儀式〉,並於2001年同時獲得台北獎與高雄獎首獎。此後,動力裝置成為其鮮明語彙。他進一步將關懷環境的思維融入創作,以「自然能美學」為理念,發展人與自然對話的機制。2014年,其風動作品〈春風吹又生〉獲文化部第六屆公共藝術獎「藝術創作獎」。
2015 年,他於台南加力畫廊舉辦個展〈被動式〉,展出〈反ㄧㄥˋ派〉與後來的〈轉進論〉系列,探索人與機器互動中的主被動關係,開啟跨領域的動力學實驗。這些實踐延伸至 2024 年高雄市立美術館個展〈流於形式〉,呈現即時共伴的創作語境。
在金屬作品的流動形式中,梁任宏凝練出「變動就是永恆」的生命體悟。
2019 年,他被診斷直腸癌近末期,治療期間重拾畫筆,線條流動如時間,絢麗色彩映照存在的喜悅。他說:「能用創作書寫人生,是至高的幸福。」導演黃明川在紀錄片《飛越科技藝術》中記錄了他的藝術歷程,並稱其為「動人的南方傳奇」。
在超過二十五年的創作生涯中,梁任宏歷經藝術與人生的洗鍊,始終以「變動」為核心信念,持續透過創作回應生命與世界的永恆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