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廖鴻基文學獎-江元慶藝術獎-林惺嶽藝術獎-林麗珍

廖鴻基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海洋苦行僧 廖鴻基

採訪/ 邱奕嵩

  「與廖鴻基面對面談話時,他的眼睛是望向海洋的」,曾採訪過廖鴻基的新聞同業向我介紹這位海洋作家。沒錯,他對海平線

  另一端的風景總是充滿想像與探索的欲望,其實早在就學時期,他就是「不看黑板,都在看海」。

近30年來,他不斷探索,不斷創作,將其對海洋的愛戀,轉化為一部部的文學著作。至今,廖鴻基的著作超過20餘

本,也獲獎無數,2019年更榮獲吳三連獎文學類得主的肯定。

在參加2019年法蘭克福書展前夕,廖鴻基提前來到台北。約訪當天下午一點零幾分,接到廖鴻基來電,他以平緩語氣的問我「邱先生,你快到了嗎?」

我疑惑著,莫非要臨時更改採訪時間或地點,然後緊張地再瞄一眼捷運車廂上的時間,再次確認後回應:「我們不是約兩點嗎?」
「現在不是兩點嗎?」啊!廖鴻基此時才發現,他看錯時間了。長年在海上的他,顯然不習慣受俗世的時間制約,他也經常浮潛到忘了時間。他在海上對時間的度量方式,實在令人好奇,或許這也正呼應了他曾說的:「自己的眼睛是從出海那一刻起,才睜開的。」

 

認識廖鴻基的關鍵字

對廖鴻基來說,只有在置身海洋才是真實的。因此,在35歲時逃離了俗世,成為討海人。當他適應海上顛簸之後,感受到海洋所回報的豐美,讓他大呼「暈船真的很值得!」

後來,他成立尋鯨小組、擔任海洋生態解說員,搭起民眾與鯨豚接觸的橋梁。1998年,他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有系統地觀察海洋生態並進行鯨豚調查。因此,「鯨」與「黑潮」絕對是認識廖鴻基的關鍵字。他說:「我極不情願必須從書頁中來了解鯨。行船海洋,當我看到海上活生生的鯨,我的意識裡是看到了海洋的神秘與恢宏……」
2016年廖鴻基執行了「黑潮101漂流計畫」,他坐在膠筏上順著黑潮漂流,花了五天時間,從台東大武「漂流」到宜蘭蘇澳,大力支持此計畫的作家許悔之稱此動力為「地球的大動脈」。
廖鴻基已把鯨豚當成家人,他認為這是海神派來的親善使者,甚至他為其中一隻持續而主動與賞鯨船靠近,而且被黑潮夥伴取名為「花小香」的抹香鯨,發起「航向天邊——拜訪花小香500浬π計畫」。廖鴻基解釋「台灣東南延伸出去的呂宋群島跟台灣東北角延伸出去的琉球群島,與台灣本島,剛好形成一個π。」
  這個開創性的海上計畫,廖鴻基形容是極具「突圍」的意義。
但即使與海洋的互動更趨緊密地互動,但關於女兒,可又是另一條長長的鴻溝,遲遲才跨越過去。
長年在海上,廖鴻基疏離女兒的成長,女兒小時候也搞不懂父親在做什麼,小學時無法完整陳述父親的工作,只能回應「爸爸的辦公室在太平洋」。

女兒從不解、理解到和解

廖鴻基盼著女兒快點長大,能跟他一起航向波濤,「看看那鬆軟的藍色泥地裡長成的野豔驚奇」;但是,身為廖鴻基跟許多為人父者有著一樣的矛盾,又希望「時光若能停留,寧願妳永遠不識風濤,不必波折。」
廖鴻基不斷邀請女兒能一起出航,但在多次遭拒後,讓他挫折感愈來愈深……直到有一天,女兒忽然對他說:「爸,我想出海,和一位朋友……」。
這一刻,廖鴻基等了很久,他站在頂艙陽台解說員位置,認真地解說。「知道嗎,我在為妳解說。」廖鴻基心裡這麼想著,而此同時海浪加大,女兒男友的手臂,自然地環在女兒肩上。此時,廖鴻基終於明白:「啊!再多的航海經驗,也比不上近切護著妳的一條手臂;我的大海,如何也比不上那特地為妳圈起的臂彎。」
矛盾的父親,用海浪訴說他的心情「妳倚入他的胸懷;海浪也幾分嫉妒的恩愛。」
女兒Olbee在第一次登上賞鯨船見證父親為海洋所做的努力後,開始認真讀起父親的作品,也讀進父親的心。父女的心結解開之後,女兒還加入了廖鴻基第20本書《大島小島》的插畫工作,頗具有階段性的意義;後來《海童:一本漂流的想像誌》一書中,父女再次聯手的圖文創作,女兒一幅幅的畫作見證了父親為海而生,如同隨父親一起漂流,不只為父親而畫,更為自己而畫。

海洋教育的執著

這幾年,廖鴻基文學地位也普受肯定,2018年由《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 (台南市政府發行)策畫評選「當代台灣十大散文家」,他也名列其一,更與他的文學啟蒙老師——作家陳列齊名,讓他備感榮焉。陳列在廖鴻基出版第一本書《討海人》時,就在序文說道:「廖鴻基,在台灣文壇的出現,是一個異數。」
當年的異數,如今已在文壇發光發熱。廖鴻基形容自己是「爬樓梯」式的創作,未來除了持續散文創作外,也想跨界至長篇小說或劇本的寫作。
  而對海洋教育的推廣,也是廖鴻基念孜孜前進的方向。今年7月廖鴻基出了一本科普書《16歲的海洋課》,搭起文學以外的另一座橋梁,讓島國子民有機會更認識海洋。他認為,教育是開門的工作,而海洋教育才有機會讓年輕人打開一扇寬敞的人生大海。
廖鴻基感嘆,「過去我們充滿太多對海洋的偏見」,媒體對海上意外的報導太誇大。他以獨木舟為例,翻船是司空見慣,只要做好準備,認識危險就能避開危險,獨木舟翻船可以毫髮無傷,而「騎腳踏車跌倒難免受傷」。因此,廖鴻基認為,冒險教育絕對有必要。
廖鴻基也進一步呼籲政府應該鬆綁海洋的限制,他批評即使在今天民主自由的台灣,還有許多海洋法令停留在戒嚴時期,「只有更開放,才有更多可能性」。
他認為,台灣的開放性與流動性,造就了多元的人文歷史以及生物的多樣性,也提供了豐厚的創作題材,在文學上,還有許多未開發的領域。廖鴻基鼓勵年輕人多朝這方面創作,以他執著的海洋文學為例,講來講去還是他與夏曼藍波安。而他與夏曼藍波安正是今年代表台灣參加法蘭克福書展的作家。
廖鴻基今年有機會在這個國際性書展分享他的創作,同時帶領德國讀者航向大海,駛進他的海洋文學世界。而無垠的海洋,也將不斷孕育廖鴻基更多作品,帶領讀者到更遙遠更遼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