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胡長松文學獎-廖玉蕙  藝術獎-黃銘哲藝術獎-沈昭良
黃銘哲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評定書

黃銘哲,1948 年出身於宜蘭農村,早年以鄉土寫實的風格獲得矚目,作品《日出而作》以敏銳精細的描寫與黃棕色的色調,烘托出美麗而溫馨的農家生活,作品有著類似法國巴比松畫家米勒的《拾穗》的特質。1976 年首度油畫個展於臺灣省立博物館,同年赴英國遊學,1977 年轉往美國。經過4 年歐美現代藝術的薰陶,1981 年到1985 年的紅色系列,不同於西方古典傳統的中間色調,大膽而直接地以中國民間的紅色與裝飾性元素來表現,融合了寫實、象徵與表現主義,極富設計意味,不同於一般傳統的表現引人注目,奪得第三十五屆全省美展首獎。

未經過傳統學院的訓練的黃銘哲,有著細膩的寫實技巧,在1985 年後決定放棄讓自己成名與備受藏家喜愛的寫實風格。經過四、五年的掙扎沉潛,1990 年左右轉向表現東區女人型態的半抽象風格,有著線條流暢的女體造形、絢麗色彩與戲劇性的畫面,融合美國畫家德庫寧的抽象表現主義。

逐漸在藝壇嶄露頭角後,黃銘哲強烈的創作欲求,驅動他再次打破既有的框架,由純粹的平面創作走向立體創作,他從不認為自己是「雕塑家」,從平面作品圖轉換成立體的不鏽鋼作品,過程是相當曲折的,最初他也曾拿草圖請專業工廠製作,但現有的技術無法滿足他的要求,最後他租下廠房成立工廠,組織了自己的工作團隊,完成許多知名的大型作品,如敦化北路上的《飛越東區》;板橋車站大廳的《欲望在飛行》;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旁的《互動系列1》,這些造型「有機」,像魚、像鳥、像蟲、像女體的作品,生機盎然又趣味十足,既不用刀「雕」,也不土「塑」,完全像工業製品般地平整,又如商品般地鮮豔,在都市的水泥叢林中注入了活力,令人雙眼一亮。

一個出身宜蘭,非學院系統出生的藝術家,創作脈絡清晰可辨,由具象鄉土寫實逐漸轉變為抽象,關心的議題亦轉向都會,享譽畫壇。作為一個知名而受矚目的藝術家,要轉變創作習慣,從平面走向立體,可說是一大賭注,黃明哲一心跟著創作欲望前進,既不追隨流行、亦不附庸風雅,不斷挑戰自我的局限,勇於突破,對於創作有著強烈的衝勁、毅力與使命感,開拓出獨特的創作之路,為年輕後輩樹立典範。爰經評審委員會審議,評定黃銘哲先生為第三十八屆吳三連獎藝術獎得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