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蔡素芬文學獎-林文義藝術獎-陳炳宏藝術獎-組合語言
組合語言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立足現代、衍化傳統、關照生命~組合語言舞團

文/蘇玲瑤

 

書法入舞~從筆墨中探索舞語

  舞者一身白衣、在白沙上舞動,光影迷離中,仿佛穿梭古今,舞出了過去、現在與未來,一揮袖、一轉身,像是以身體為筆,盡是詩意。排練場裡,成立21年的「組合語言舞團」,為了即將公演「運墨飛白舞中行」,如火如荼地演練著,對舞團創辦人楊桂娟而言,新作《如夢》,猶如對自身創作生涯的檢視、也是對舞團起點的回顧。
  1987年,遠赴美國UCLA舞蹈研究所專攻創作的楊桂娟,異地生活的經驗,讓她面臨了許多人事物的重新適應,浮動的心情下,她嘗試透過書法,找到安定感,沒想到一頭栽入,意外開發出屬於自己的創作語彙。
  將書法藝術入舞,企圖在西方的文化下、發展出具有東方人文內涵的現代舞,成了楊桂娟創作的起點。1989年回國後,她陸續累積出多支書法題材相關的舞作,沒想到在校園推廣時、受到極大的迴響。1993年,楊桂娟在板橋創立「組合語言舞團」,訓練舞者肢體、也訓練舞者磨墨練字,以身為筆,將書法藝術轉化於肢體。1996年,她開始發展一系列書法專題性演出,2009年,舞團贊助了年輕視覺藝術家陳韻如,以女書為靈感創造出跨領域創作《非墨之舞》,一舉獲得「2009年法國安亙湖國際數位藝術節」評審團特別獎,2014年,舞團再度受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分校邀請演出《舞蹈從書法中探索》相關作品。

PhotoByChangChihCHEN(?³é•·å¿? / artist3ch@gmail.com

跨界「組合」~組出兼具本土與世界性的舞蹈語彙

  之所以將舞團取名為「組合語言」,楊桂娟說,在於一開始創團時,就想要集結國內外藝術家,希望藉由彼此不同生命與創作經驗,從生活、生命中取材,融匯出兼具傳統本土、創新、時代性、又具世界性的舞蹈語言。也因為「組合」的定位,舞團自然而然走上了「跨界」、「跨領域」的趨向,楊桂娟寄望立足於當代,透過不同藝術家的組合,創造出表演的新形式。
   21年來,楊桂娟嘗試和各類型的舞者、藝術家合作,透過不同媒材的結合,不斷尋覓著舞蹈的可能性。曾經與周書毅、王維銘等男舞者合作,楊桂娟假其陽剛的肢體,述說了自己剛強的一面;而對於有十六年合作經驗的舞者楊琇如,她找來年輕的視覺藝術家林子荃、來為這支舞作影像搭配,將其抽離,變成一支獨舞作品《運墨》;甚至邀請留德編舞家賴翠霜,與視覺藝術家陳韻如一同編譯跨領域新舞碼《女書》,將筆墨文字、幻化成驚人的舞蹈力量。

詩歌入舞~組合出充滿詩意的心境之舞

  楊桂娟將書法筆墨入舞,也將文學詩歌、甚至是台灣民俗入舞,但不論跳的是什麼題材,寫意、始終是她的一貫風格。她自言因為喜歡唸詩寫詩,創作過程一向跟著直覺走,舞作《如夢》創作靈感,即是來自於蘇東坡的「念奴嬌」,她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和舞者共同發展出女性特有的肢體語彙,意圖要藉由蘇東坡的「意」,書寫步入中年後的「情」。
  楊桂娟念詩寫詩,不過,影響她創作最深的詩人,竟是作家張曉風。張曉風創作上的熱情、和敏銳的心,加上對於晚輩給與及時雨般的關愛,支持了楊桂娟堅持續走舞蹈這條路的動力。
  而寫意之外,楊桂娟的舞作,也觀照傳統。創團初期的舞作《吃桃、放你去 迌》,即是緣起於自身的民俗經驗。從小住在城煌廟旁的她,喜歡看廟裡的神像、出巡時的七爺八爺,在研讀七爺八爺其由來和象徵義涵後,她取其二人追求”信義”的精神,創作出這支著重在呈現人性與情義的舞碼。

PhotoByChangChihCHEN(?³é•·å¿? / artist3ch@gmail.com

舞蹈是生命的出口、生存的動力

  2013年,舞團創團20周年,楊桂娟為探索舞蹈與科技跨界的表演新形式,勇敢的挑戰影象、裝置與聲音互動等複雜元素、創造出幾近於舞劇的重量級舞作予以紀念。出身花蓮的她,以母親守護家庭的堅毅精神以及關懷自然環境因暖化所產生的生態變異,編出了結合現代科技的跨領域舞作《月照》,同年,舞團找來王維銘、賴翠霜、顏鳳曦三位編舞家合作,分別以蔣勳的「願」、羅任玲的「生日快樂」、以及顏艾琳的「孩子磁場」三首詩為靈感,結合舞蹈與詩歌,共同創作出舞作《願》。
  作品總是展現出女性特有的細膩舞風,跳舞、編舞、與教舞,幾乎成了楊桂娟生命的全部。對她而言,舞蹈是生命的出口、也是生存的動力,但對於當下台灣的舞蹈環境,她卻呈現出相對地悲觀。長年在大學裡的教學經驗,讓她感受到,當下社會裡,藝術已是弱勢,而舞蹈又幾乎是所有藝術裡、最弱勢的一環,最不受重視。
  組合語言舞團雖然經營了21個年頭,但和大多數小型舞團一樣,同樣面臨著行政人材難留,演出經費難尋、難以自給自足等困境。楊桂娟表示,國內舞蹈演出市場狹小,文化相關經費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劃分到舞蹈的部分偏低,學生從舞蹈科系畢業後,能留在舞蹈領域繼續發展的少之又少,加上年輕人又難耐既繁瑣、薪水又低的劇場工作,舞蹈人才的斷層與流失,是身為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她,最感嘆的課題。
  此外,排練場地也是另一個舞團頭痛的問題。目前組合語言舞團大約15坪大的排練教室,是楊桂娟以貸款方式維持,但這樣的方式還能維持多久?誰也無法回答出。不過,儘管大環境是如此不確定,但楊桂娟依舊堅持要帶領著舞團,往下一個十年前進。下個十年,她打算開發具有當代精神的樂舞劇,創作題材方面,也會繼續朝大眾共同的記憶與情感方向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