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李昂報導文學類-楊南郡雕塑類-劉柏村書法類-蕭世瓊
蕭世瓊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致力於「生活書法」實踐的書法家~蕭世瓊

文/呂東熹

 

  古今書法,處於「將變未變」的狀態最為可觀。蕭世瓊對於自己的書法風格,舉清人徐珂在《清椑類鈔》中說:「古今書法,未變,不足觀;已變,不足觀;將變未變最可觀」來自我期許,他說,「將變未變」的風格,也是他得到吳三連獎的關鍵。
   並非從小就學習書法的蕭世瓊,之後因書法成就獲得許多殊榮,但在創作過程也曾遭遇了挫折。在藝術美學界,許多人都以獲得省展「終身免審查」為目標,也就是連續三年入選省展前三名,即可獲得「終身免審查」,蕭世瓊1986年第一次參加省展就獲得第二名,第二年(1987)再度得到第一名,原想再獲得一次入選,就可以獲得終身免審查的殊榮,但始料未及,第三年(1988年)僅獲得佳作,依省展規定,必須再重來三年,才能得到免審查,對蕭世瓊而言,這次佳作讓他十分失落。
   而危機就是轉機,他因這次挫折也開始思索,是不是自己的作品太保守了,或者一定還有其他不足之處,經過一段時間轉折沉澱,他認為唯有創新,才能突破現狀,當時,中國新出土不少戰國與西漢時代的帛書、簡牘,於是他從帛書、簡牘的書寫風格開始學習,檢討以往的書寫模式,並吸收新的書寫概念,再進一步創新自己的書法風格,1990、1991、1992,連續三年進入省展,得到兩次第一名、一次第二名,獲得終身免審查,總共五次獲得省展前三名,也創下了省展的紀錄。
   蕭世瓊說,這一次挫折,讓他知道,書法必須隨著時代變化、隨時調整步調、適時創新,才能保持進步,也因為重新找到新的風格與新的風貌,不重複以前的風格,而又隨時處於「將變未變」的狀態,他才能得到這次吳三連獎。
   藝評家評論蕭世瓊的書法風格,「有一種極富童味的拙趣感,筆畫中可見『方筆寓圓』、『筆鋒多面』的特性,打破傳統書法中行列整齊組合的方式,充滿誇張又帶趣味性的章法,表現出強烈的畫面張力,讓每個字體都有自己的說話空間與聲音,也能依據字體的不同形貌,展示其獨有的姿態。」
   而這樣的風格轉變,其實是歷經多位前輩老師的指導,蕭世瓊從興國中學畢業後,進入嘉義師專就讀,當時任職下崙國小的陳丁奇校長,義務指導書法社,因此受到啟蒙,另有一位師專英文老師趙依農,是甲骨文專家,鼓勵他要用十年的功夫好好打下基礎。當兵回來後,跟蔡友學水墨、杜忠誥學書法,在國小任教滿五年,保送台灣師大,從而認識汪中、王壯為、黃昌惠等教授,對他影響十分深遠。
   蕭世瓊的作品,除獲得省美展書法部永久免審查資格,也曾獲得中山文藝獎等獎項,其創作道路上,相當強調書法的「時代性」,他認為書法若能展現出「時代性」,才能夠吸引眾人目光,所以提出兩個方法:一是傳統與現代書法必須雙軌前進,進而相輔相成;二是寫有感覺的字,注重書法的原創性。除了著重書法的「時代性」,他也致力於「生活書法」的實踐,不論是瓷器擺飾、茶具、咖啡杯、碗盤等,家中各式生活用品,大多可見書法的蹤跡,這也顯示他為了達成「生活書法」這個目標所下的苦心。
   1959年生於嘉義縣布袋鎮的蕭世瓊,是漁村子弟出身,父親是討海船長,五個兄弟中排行老五,還有一位妹妹,都經商,只有他從事教職,太太也是小學老師,以主任職退休,他在小學教學滿五年之後保送師大國文系,曾在台北西松國中教了一年,再考取師大國文所碩士,之後轉任台中一中老師,中一中任教期間就讀逢甲大學中文博士班,讀了九年才畢業,中一中退休,目前擔任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蕭世瓊在培育年輕一代的書法學子,也是不遺餘力的,1995年2月,他轉任中一中教職時,成立了「十駕齋書法研究室」(取荀子勸學篇「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之意)招收學生,在中部培養不少新秀,如目前在彰化教授書法的吳啟林(任職於國稅局,蕭世瓊台中一中的學生)、在威尼斯雙年展佈展書法的柯良志(任職於台北市復興高中)、創作與理論兼顧的黃伯思(任職於桃園國小)……等。
  中部書法界原本較保守,在蕭世瓊的引領下,包括篆書、魏碑、漢簡和現代書法的研究日益興盛,已帶動起一股書法的新風潮。目前十駕齋有一班「師資班」,其中有不少學員本身從事長青學苑的書法教學,蕭世瓊也協助開發新的教材,以增加書寫的樂趣。此外,蕭世瓊也經常在扶輪社與各級學校演講,甚至在中州扶輪社社刊闢專欄,介紹書法相關知識。凡此種種,無非希望能夠推廣正確的書寫觀念,並提升書法的欣賞風氣。
   蕭世瓊目前致力於書法教學與創作,他強調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書法風貌,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所以每個書法家都應積極地思考,並寫出具有時代性的書法藝術,因此他認為目前書法的創作應以傳統為基礎,去建立一種古典主義的現代書法。另外他也在傳達一種「生活書法」的概念,也就是說所有的研究成果一定要與生活結合,透過文創,讓書法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在不知不覺中,美化了每個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