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李昂報導文學類-楊南郡雕塑類-劉柏村書法類-蕭世瓊
楊南郡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得獎感言

 

1960年代,為了改善健康,我嘗試攀登台灣的高山。
1976年,在完成台灣百岳的攀登後,我開始進行中央山脈處女稜與台灣古道的踏勘。在這五十年的登山與古道調查歷程,我走過許多古部落、古戰場的廢墟,認識許多台灣原住民老人家,白天踏查,夜晚在星空下、營火旁,傾聽老獵人的故事,累積了很多與台灣有關的珍貴資料。雖然自認文筆粗疏,但是亟欲與人分享的心情使我開始動筆。
  1992 年,一篇敘述南台灣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潘文杰佚事的〈斯卡羅遺事〉,獲得當年時報文學獎的報導文學類首獎,讓我在寫作上得到莫大的鼓勵與信心,這個獎勵一直到現在,依然還在鼓舞著我。
  1996 年,我的第一本報導文學作品《台灣百年前的足跡》,講述日治時代初期,人類學家在台灣的調查經歷,很榮幸的得到當年時報文學獎。之後,我曾在國立東華大學講授報導文學課程,針對如何蒐集文獻資料,如何進行田野調查訪問,以及,最重要的:田野調查的倫理,不遺餘力的傳授給學生,在努力的教學過程中,不自覺的也加強自己對「報導文學」的熱忱。
  台灣雖然只是一個小島,卻是一個濃縮各種精華的島嶼,在地理上,簇擁著二百餘座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在人種上,有超過二十種以上的原住民族,說著四十多種南島語言;在歷史上,歷經了荷蘭、明鄭、清、日、國民政府的統治,還沒算到原住民各族的口傳史呢!
  這些人不只在台灣留下故事、留下足跡,還留下一條條縱橫台灣山區的古道。自1985年開始,我接受內政部營建署,以及各個高山型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委託,進行古道的調查研究。接著,因為行政院林務局展開「國家步道系統」的建置,我的古道調查計畫就逸出國家公園範圍而遍及全台灣山區。
  作為國家步道的這些古道,都是穿過原住民古部落,具有豐富的生態環境與歷史故事,我的想法是:如果把這些故事說出來,讓大家產生興趣,是不是可以鼓動更多人走進台灣富饒的大自然,實現多年來我一直鼓吹的「漂鳥精神」?
  每一條古道的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這些真實的故事,甚至勝過人為編造的小說。
  《大分.塔馬荷 布農抗日雙城記》(最後的拉比勇),與日治時代開鑿「八通關越嶺警備道路」緊密相關。
  《能高越嶺道 穿越時空之旅》則完整的解說霧社事件的遠因近果。
  用一條古道,帶出一段台灣歷史,以報導文學的方式,讓人們在閱讀時,不自覺得進入那個悠遠的年代。了解古道的歷史之後,激起想要去走一趟古道的慾望,因而達成「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的目的,說起來,我也未免太有心機了吧。
  很高興這種方式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更因此而獲得「吳三連文學獎」的獎勵,激起我更大的鬥志。雖然我已經高齡82歲,仍然繼續在山林與報導文學間穿梭努力著。
  今年年底,一條串起台灣五百年歷史的古道《浸水營古道 穿越時空之旅》即將完稿。接下來是與太魯閣事件相關的「合歡越嶺道」,還是泰雅族的「霞喀羅古道」? 是講述清代開山撫番的「南路:崑崙坳古道」,還是「中路:八通關古道」?
  請大家期待吧。
  年過80之後,每年的 11月都有驚喜。前年是獲得國立東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去年獲得母校國立台灣大學選為傑出校友,今年則榮獲深受台灣文藝界注目的吳三連文學獎,這大概與國人一向敬老的傳統有關吧。
  如果我繼續在報導文學的領域努力下去,明年會有甚麼好事發生呢?
  我自己也在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