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李昂報導文學類-楊南郡雕塑類-劉柏村書法類-蕭世瓊
楊南郡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書寫街頭的資深文青 鴻鴻用詩為社運留下記錄

文/呂東熹

 

楊南郡先生是臺灣登山界先行的傳奇人物,也是「臺灣百岳」登山熱潮開拓者之一,他從登山之中,走入報導文學領域,也從古道探勘之旅,看見原住民部落與古道遺跡文化價值的第一人。

然而這一連串的奇遇,如同客籍作家鍾理和內心的吶喊:「原鄉人奔騰的鮮血,不回到原鄉,內心是不會平靜的」,是冥冥之中注定,他就讀台大外文系,畢業後脫離了文學領域,後來再從登山行旅的體驗,走回文學軌道;而他血液竄流著西拉雅平埔族的因子,則召喚著他從古道探險之中,將淹沒在中央山脈的原住民族遷徙血淚史,透過田野探勘與史料爬梳,讓他們出土重建。

即使已經高齡82歲,但就像自然生態探險家劉克襄形容的:「在山的險峻與荒涼裡,他卻像是永遠溯河回鄉的鮭魚,快樂而滿足。11月15日,吳三連獎頒獎典禮二天後 (17日-19日),楊南郡先生就要率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及中研院地理資訊中心,一批比他年輕三、四十歲的研究人員,前往太魯閣峽谷錐麓斷崖古道探險,考察作為世界遺產潛力點,98年前開鑿在峽谷峭壁上的步道。

楊南郡先生,1931年,生於日治時期,舊稱「番社」的「台南州新豐郡龍崎庄」(原台南縣龍崎鄉)中坑子,他的祖先是西拉雅系新港社,因為被漢人移民驅趕,遷徙到台南縣烏山嶺一帶,由泥火山造成的丘陵地,土地貧脊、人民窮困;1944年,二次大戰已進入末期,他在關廟公學校畢業典禮當天下午,就收到紅色緊急召集令,第二天就要搭船從高雄港出發前往日本,當時年僅14歲的楊南郡,生平第一次穿鞋子,竟然就是要遠離家鄉。身為日本海軍工員,他被派往神奈川縣高座工廠,在美軍轟炸與飢寒交迫的艱困環境中製造零式戰鬥機。戰後隔年的1946年,他從日本回台,是7,800個台籍少年工之中,活著回來的4,000人之一。

跟很多橫跨兩個政權、「國語」從日語轉為華語的台灣人一樣,受到這一波來台的外省人士相當強烈的衝擊,文化、語言背景頓然轉變,讓楊南郡無所適從;由於離開學校已二年多,他從初二下學期插班進入南英商業學校就讀,這時才開始學習ㄅㄆㄇㄈ,高中就讀長老教會創辦的淡江中學,因代表學生反應宗教活動太頻繁而被退學,只好進入升學率很差的台南二中,這時候他才發奮讀書,很幸運地考入台大外文系,學習西洋文學,畢業之後,沒有出國或當外交官,只當了兩年的英文老師,就意外進入台南「美國空軍基地」工作,這份工作則成為他一生的轉捩點。

在「美國空軍基地」服務期間,很多美國大兵都來自著名大學的優秀青年,他們熱愛大自然與戶外活動,有不少是「美國國家公園之父」Jonh Muir所創設的Sierra Club的會員,楊南郡得以經常閱讀美國大兵轉贈的《Sierra Club》雜誌,因而大大開啟了他的眼界與視野,也啟發他日後投入戶外活動與登山領域;另外,他在基地的工作,是屬於軍事調查單位,他在這裡學到了許多問話技巧,讓他日後投入田野調查工作能夠得心應手,同時,意外閱讀了美軍所遺留許多偵探小說,小說裡扣人心懸的偵探情節,更成為往後他調查原住民抗日鬥爭、鎮壓反抗的模擬教育。

從1974年至1990年退休這段時間,正是楊南郡從台南「美國空軍基地」,轉調美國大使館工作的年代,除了週休二日,另有一年28天的年假,加上台灣、美國的國定假日都能休假,讓楊南郡一年之中,幾乎有半年時間可以從事登山運動。1973年,登山前輩林文安選定100座台灣高山,作為登山界崇高的目標,開啟「台灣百岳」攀登時代之前,楊南郡已攀登過幾十座高山,「百岳」風潮開始不久,他就在1976年7月5日,順利完成了「台灣百岳」的目標。

原本,只是個人興趣的登山與古道挑戰經驗,後來卻意外受到公部門的重視,成為有系統的古道調查,楊南郡分別受到太魯閣國家公園及玉山國家公園的委託,先後完成「合歡越嶺道調查報告」(這是大正3年〈1914年〉日本人因為太魯閣戰役所開闢的『合歡越警備道路』)、「八通關古道調查」(即清治年間,光緒元年開闢的『開山撫番道路』)。其中,花了兩年完成的「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調查報告」(1987年8月)轟動一時,「八通關古道」也史無前例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這本報告也讓楊南郡蜚聲鵲起,成為國內調查古道的不二人選。

由於古道踏查的牽引,楊南郡也積極從事日治時期人類學及博物學者著作的翻譯工作,他將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鹿野忠雄等人浩繁的報告及作品譯為中文,加上詳細的註解,幫助年輕學者解讀日治時期的原住民相關文獻史料;2006年,75歲的楊南郡在南天書局創辦人魏德文的鼓勵下,過了五年「非人的生活」,終於在2010年底,完成「台灣高沙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的中文譯註。這本鉅著是昭和10年(1935年),由台北帝國大學移川子之藏為首的調查團隊,花了五年調查完成的;同年11月,楊南郡先生獲得國立東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同時,東華大學特別主辦為期二天的「楊南郡先生及其同世代台灣原住民研究與台灣登山史國際研討會」,表彰楊南郡投入半世紀歲月踏遍臺灣群峰、深入偏遠部落、遍訪高山部落遺址,以及對學術研究投注的熱情與執著。隔年,2011年11月15日,國立臺灣大學校慶當日,再獲頒當年度「臺灣大學傑出校友」。

自稱「上山踏查、下山寫書」的楊南郡,從崎嶇山路轉回文學之路,是意外,也不算意外,因為古道調查,讓他兩度獲得《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1992年以〈斯卡羅遺事〉獲得報導文學首獎,1995年再以《台灣百年前的足跡》(玉山社出版),獲得當年的年度文學獎。20年前,擔任評審委員的林懷民先生,以「冷靜的人文關懷」來評論楊南郡,20年後,這位「冷靜的人文關懷」者,探險的心卻依舊熱切。

縱橫山林超過半世紀,古道踏查已超過30年的楊南郡,努力地讓台灣百年前的歷史足跡一一重現,也讓原住民、漢人、平埔族的生活場景,一一躍然紙上,對於一位整天與高山為伍,僅與古道交陪的學術探險家,幸好老天也安排一位志趣相投的山林愛好者,同樣是台大畢業的登山好手王素娥(筆名徐如林),成為他的親密牽手與忠實夥伴。

36年前一場沒有預期的登山之遇,以及2年後的山林婚禮,注定往後兩人要在台灣山岳的探險歷程,成為最佳搭檔,楊南郡、徐如林夫婦一起攀登高山、相互合作探勘古道,學理工出身的妻子徐如林,剛好彌補丈夫楊南郡大而化之的浪漫個性,徐如林不僅成為兩人共同田調與史料整理的最佳爬梳者,也是古道調查過程中重要的攝影記錄者,林務局與國家公園公告,超過90%的古道調查,幾乎都是他們夫婦共同合作完成;2010年,楊南郡夫婦將冰冷、遙遠的歷史文獻,透過耆老訪問補充,撰述日治時期,布農族人長達1 8年的抗日歷史,共同完成《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報導文學,這起事件是日治時期,原住民三大抗日事件之一,布農族人逼得統治者委曲求全、訂下互不侵犯合約的歷史記憶,終於可以清晰地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