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得獎人:小說類-李昂報導文學類-楊南郡
藝術獎得獎人:雕塑類-劉柏村書法類-蕭世瓊

 

  2012年11月15日的午後是一年一度台灣文藝盛事—第35屆吳三連獎贈獎典禮的日子,今天也是吳三連先生一一四歲的誕辰紀念日,照慣例假台北國賓大飯店國際廳舉行,兩點半開始各界關心吳三連獎的來賓陸續進場,現場祝賀聲音不絕於耳,各界送來的花籃更增添典禮的溫馨與喜氣!今年大會司儀仍由本會副秘書長林淇瀁先生主持,惟董事長陳奇祿年事已高,不便親自前來,改由副董事長吳逸民先生代表致詞:「三十五年前先父吳三連先生八十大壽時,親戚朋友及關係企業商量如何慶祝,先父有鑑於當時文藝界十分沈悶,需要注入活力來支持文藝人士,因此建議設立一個文藝獎基金會,當時命名為『吳三連先生文藝獎基金會』,後來因應台灣社會經濟的變化和需要,獎項範圍擴大至自然科學獎、人文社會科學獎、社會服務獎及醫學獎等,並更名為『吳三連獎基金會』,近年來這些獎項業已受到重視,各界舉辦相關的獎項也很多,於是決定回復到原先以文藝獎為主,故近五年來僅頒贈文學和藝術獎項,十分高興我們的歷屆得獎人至今仍繼續工作並培育了更多年輕朋友從事文藝創作,對此,代表基金會向他們致上更深的敬意與謝意,也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基金會的支持!」

  吳副董事長於致詞中正式宣佈本屆得獎人名單為:文學獎小說類得獎人李昂女士,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人楊南郡先生,藝術獎雕塑類得獎人劉柏村先生,藝術獎書法類得獎人蕭世瓊先生,四位得獎人分別起立接受大家最熱烈的掌聲與恭賀。接著由司儀依序朗讀四位得獎人的評定書,每朗誦完評定書後,穿插播放由公共電視台為我們精心製播的得獎人短片,承蒙他們這段時間協助訪問得獎人,暢談得獎人在文藝創作上的心路歷程和得獎感想,在此特別表達感謝之意!
  本獎自第三十二屆贈獎典禮開始,贈獎人之選定改由各類獎項領域中前輩或歷屆得主擔任,贈獎儀式大致流程按照文學(小說與報導文學)、藝術(雕塑與書法)之順序先後頒贈,由贈獎人先致詞,接著得獎人上台受獎,最後由得獎人發表感言。首先,我們邀請台灣小說前輩作家亦曾榮獲吳三連文藝獎的鄭清文先生為我們致詞及贈獎,他為評定書補充說明:「李昂女士作品大多寫台灣人的生活風俗和歷史社會,相信大家都讀過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它主要在描寫台灣故鄉的語言、文化與歷史。我和李昂都走過白色恐怖二二八年代,…李昂文學是台灣文學家被介紹到國外最多,在日本、法國都有獲獎紀錄,有次我去東京參加研討會,其中有一場有特別討論李昂的文學,吳三連獎能頒給李昂,這是她的成就,也是對她的最大肯定,恭喜她!」
  自鄭老師手中獲致吳三連文學獎項後,由李昂女士發表得獎感言,一開始即不改她幽默的本性,調侃了一下自己講話有鹿港腔,大家都稱讚她的演講很好聽,可是都聽不懂!她想感謝的人太多,不一一介紹,接著語重心長的說:「得到吳三連獎對我意義非常重大,吳三連先生對台灣民主運動的貢獻十分重大,很少人能取代。前陣子我獲得法國藝術文化騎士勳章,我們林懷民先生得到這個獎,最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得到,但老實說,能夠獲得台灣的吳三連獎對我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我身處的時代,當然我比鄭清文先生年輕一點,但很早就開始寫小說,如同我在贈獎手冊中寫到,每個小說家在那個年代心中都有一個警總,鄭老師也都走過白色恐怖的時代,我們都是私底下偷偷寫作的。今天能從前輩鄭清文手中獲致吳三連獎,十分光榮!」她順便提到今天的穿著有著特別意義,這套藍色衣衫是緬甸翁山蘇姬式的衣服,還有台灣的黑裙,之所以要這樣打扮是用來提醒自己也勉勵大家:不管今後兩岸國際局勢如何複雜演變,台灣作家應小心提防是否仍存著台灣五十年來徘徊不斷的警總幽魂在心中重新出現。
  此外,她想把這筆獎金捐出來成立「思想起李昂文化協會」,做為台灣國際文化交流之用,因為台灣文藝創作家需要一個更大的國際視野,給自己在國際上如何自我定位的立足點。話鋒一轉,談到:「很多人說她是個有爭議的作家,或說創作題材很禁忌、敏感,我過去承受的壓力,要不是自己是個勇敢的台灣查某人,很多人都會半途而廢。我以後應該要來寫罄竹難書被壓迫的經驗,譬如說我寫《殺夫》之後,在學校任教時,有老師密告我們學校的創辦人希望把我fire掉,因為我寫那種毀道的小說就是要協助中共來醜化污染台灣的心靈,藉機竊據台灣。向陽一定知道這個事實,還好那位創辦人親自跟我保證說,他看過且很喜歡這本小說,要我放心,只要他在的一天絕不會fire掉我。整個四十年走來受到的壓力,整個時代所不容的那種氣氛,至今還能站在這裡,自己也覺得很勇敢!這筆錢謝謝基金會,如果台灣願意報導我們藝術家這些朋友在國際間的活動,你們可以看到我坐了哪些事情,再次感謝基金會給我這個獎。」
  緊接著是雲門舞集總監林懷民老師上台頒贈報導文學獎項給楊南郡先生並發表致詞,他有感而發的說:「今天微陽和風,南郡兄,很適合爬山的日子。上禮拜在花蓮演出時,找一天跑了一趟橫貫公路,讓我想到十四歲時參加救國團徒步旅行,也有去長春祠拜拜,只知道橫貫公路怎麼建造起來,卻不知道那條路的故事,也沒人講起。說來很慚愧,到五十歲時看到報紙才知道,東部外海的太平洋有白鯨魚和海豚,我剎時眼淚奪眶而出,一直以為海豚是西方的動物,但是我們成長在一個駐紮海邊駐軍吹哨子、拿槍過來的時代,爬山要登山證的時代,我的無知可能是時代的限制,但八零年代,對於台灣的書寫風起雲湧,今天連蝴蝶和昆蟲都有專介,這是我的學生輩所不能想像的,在許多台灣書寫的作家裡,楊南郡先生的努力和成就,是這些作家中間重噸位的巨擘,五十年的時光,攀登台灣百岳,穿越古道,田野調查,梳理浩瀚的資料,一個字一個字翻譯日本學者對台灣原住民的人類學著作,一個字一個字來寫出每一個古道拐彎抹角和在每個古道發生的故事,楊先生曾說:『古道就是通往有人的地方,古道是人和人相遇時不但是相互喝酒也相互鬥毆的地方,』楊先生的著作彌補了台灣歷史非常重要的一段空白,從歷史迷霧中梳理出來,交代給社會、後生晚輩。他的著作《最後的拉比勇》講布農族抗日,如何開始最後如何被收拾,我們看到了我所不認識的英雄,忽然間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們也有像希臘史詩般可歌可泣、動人魂魄的故事,有了歷史感,一個社會才會有莊重和尊嚴。楊南郡先生的著作等身,他的成就、風範,他對台灣的愛和執念,在在都是給我們這樣的晚輩召喚、鼓勵及永遠的鞭策。我很榮幸來參加今天的盛會,能當面向楊南郡先生和夫人當面致敬、道謝!感恩!」
  輪到楊南郡先生致詞時,除了感謝吳三連獎基金會頒贈文學獎給他外,他要特別感謝林懷民先生排除萬難,親自前來擔任他的贈獎人,他和林懷民先生有一段歷史淵源,他回憶道:「二十年前獲得時報文學獎,受到當時擔任評審的林懷民先生一句評語『冷靜的人文關懷』,這句話一直銘記在我心裡,一直鼓勵我至今。…五十年來我一直從事兩件事,一件是進行古道人文實際調查,這些古道即是台灣開拓史的縮影,族群的互動串連起來,這些山區古道並不是空白地帶,而是有非常重要歷史的牽連。另一件是日治時代資料的彙整,日治時代雖然有殖民剝削的手段,但本質上可說是日本國族的延伸,日本在學術方面可說是非常完整,戰後六十多年,日治時代堆積如山的資料為什麼仍未處理、沒有主動去翻譯,我覺得十分氣憤,絕非只有吳鳳、霧社事件等一個樣版的故事。因此我提早退休,把時間留給研究,我和我太太一起合作研究,他眼力比我好,給我很大的幫助,特別要感謝她!我想把文獻的資料和田野調查的經驗寫成報導文學,至少是超越一般史詩史料,是有深度的歷史感台灣文化的東西,我很幸運的十五年前獲得時報文學的最佳書獎。…」
  「1930年霧社事件結束後,雖然理番政策有了改變,但仍有布農族還盤踞在老農溪最上游的地方繼續抗日,一般人不能到的地方,霧社事件結束後又三年才談判結束,所以她們被稱為『最後未歸順的番』,但一直都未歸順。國家公園委託的書不敢賣,因為有人抗議把日本寫的像惡魔一樣,但我們必須要有自己寫作的勇氣,非別人或政府來認定。能高月嶺道穿越中央山脈,並不是道路介紹而已,主要是寫霧社事件,我發現了很多探訪史料,故事非單純的反抗鎮壓,而是很有人情味,還有錯綜複雜的因素,我把整個事件用報導文學的方式呈現出來,我相信一定超越教科書所描述的好幾倍。今年我雖然已經八十二歲,但非常感謝上帝給我這麼好的機會,保持身體健康,沒有時間生病,我給奉勸各位一句話『安逸使人墮落』,我們盡量在安逸生活做某種節制,走入大自然、健身強心,鼓勵年輕人學習德國人的『漂鳥精神』,我們看台灣不是從平原看起,而是從高山處往下看,才能看更清楚台灣,看這麼美麗的一片土地。我今年眼睛開刀,八十一歲之前每年都帶領沒有爬過玉山的人攀爬,還在三千多公尺的排雲山莊上演講,我都走在最前面,我太太脾氣較好走在後面,我們夫妻分工合作的這麼完美!」
  「今年令我最興奮的是坐在我們前面第二排的是我岳父大人王增榮先生,高齡八十八歲坐輪椅親臨現場,他身體不太好,我跟他女兒結婚三十七年來,我都不事生產,他沒有反對幾十年來,他一直支持我,我非常感謝我的岳父大人!我今後會繼續帶著青年朋友一起上山介紹古道,後天我帶著文化部官員,我們先充分解說,我未來幾年把我們太魯閣蒐集好資料,申請世界遺產之列。感謝基金會給我這個肯定,使我擁有更大的勇氣往前繼續衝!」
  接著輪到藝術獎項的頒贈,先由前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黃光男先生擔任雕塑類贈獎人,他致詞中談到:「劉柏村先生雖然很年輕,但是大家看到的作品很清楚,成就是有目共睹。他的創作已經融入生活環境,一個條件是台灣,一個是國際,有台灣才有國際,這個時代就是時間,這個現實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說的藝術作品就是素材和心的結合,台灣寫實的雕塑作品要比劉柏村好的沒幾個了,如果沒有台灣傳統的基礎,就沒有辦法塑造出來一個景觀,你看他鋼鐵廠,是屬於一種文創產業,這是台灣未來藝術應發展的方向。…劉柏村有這樣的成就是台灣的光榮,以後還會發光發熱。」
  接受黃校長的頒贈藝術獎後,劉柏村先生發表得獎感言,他說:「十月十八日時接到得獎消息,主辦單位說要展示得獎作品,我事先勘查場地,思考要如何將作品融入現場環境,利用這兩三個禮拜創作出這些作品,以回應吳三連獎給我的肯定。我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時,黃光男當時擔任校長,我擔任主任,他跑得很快,我都跟不上,他會罵我,可是我都沒理他,他都會笑我,今天他來擔任頒獎人,他說:『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讓我很感動!另外,我要感謝東和鋼鐵,他們提供的廠區對我而言是黃金世界,我一進去就不想出來了!他們提供很多人力和物力,給我三、四個月以來做了二十五公噸的作品,讓我很專心的創作,他們的廠區是台灣藝術力量的源頭。其實藝術創作是很辛苦的,有次太太說沒奶粉了,那時我開始思考藝術創作和家庭生活之間怎麼要有新的連結,我太太長期以來一直支持我,我才有如今的成就。」
  最後輪到書法類的贈獎,由贈獎人陳維德教授上台贈獎並致詞,他說:「吳三連獎三十五年來鼓勵了很多藝文創作者,在此向基金會表達最大的敬意!蕭先生不但是對藝術、書法的創作,對歷史、文字及美學的研究,還有中華文化的涵養,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他的特色。」最後一位得獎人蕭世瓊先生上台致感謝詞,亦有感而發的說:「我讀師專時,正值中美斷交,雲門舞集來嘉義公演,林懷民先生上台演出時獲得嘉義鄉親最熱情的掌聲,這是我聽過最美妙的聲音。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夢想有一天我也可以在盛大場合上得到這樣的掌聲並大聲說出:『我是布袋蕭世瓊!』這也給我很大的鼓勵和影響,林懷民先生可以說是我們的模範。談到我的書法創作,四十歲之前我寫傳統書法,到了四十歲我決定不參加比賽,但吳三連獎不算是比賽,我自己思考要走什麼路。長期以來書法都是掛在壁上,都無法走入生活,所以我在思考要走一條「生活書法,書法生活」的路,所以我不斷拓展書法素材,包括碗、茶壺等生活用品加入書法,另外我也要思考如何書寫時代性,就是要和以前不同,但內涵學養,而非形式上改變,所以在我們杜忠誥老師的指導下,走一條具有古典主義的現代書法,所以我到現在五十三歲我已經經過十三年的試驗,才能得到今天吳三連獎,感到十分榮幸、非常高興!我會繼續走下去,走出康莊大道。」「最後,他要特別壓軸感謝我的太太林瑪琍,他不是我的大老婆,是我的小三,因為我的書法才是大老婆,我腦袋裡想的都是書法,所以她說嫁給我是個錯!可是她也說她寧願錯下去。可是我要慎重的跟她說『這是個美麗的錯!』所以讓我們一起美麗的錯下去,錯向未來美麗的道路。」
  至此,贈獎儀式告一個段落,司儀介紹並歡迎歷屆得獎人「回娘家」,最後邀請他們一起上台與本屆得獎人和頒獎人等來賓合影留念,共同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當悠揚的音樂再次響起,酒會也正式開始,現場也展示了四位得獎人的作品,尤其是藝術作品,包括劉柏村老師特別為這場典禮而創作的雕塑,搭配特殊的光線效果,將現場布置的美輪美奐,印證了黃校長讚許劉老師的「創作融入生活環境的功夫」,而蕭世瓊的書法作品,無論傳統或現代創新的書寫,也同時實踐了「生活書法」的最高境界。至今,頒獎人的金玉良言,言猶在耳,而得獎人的真情流露,歷歷在目,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這是一場文學與藝術的文化饗宴。我們期許四位得獎人庚續堅持這份創作熱忱與信念,未來有更好的發展與成就,本會亦將秉持吳三連先生的精神與理念默默為台灣文化藝術深耕與發揚。

  當現場悠揚的音樂再次演奏時,宣告本屆贈獎儀式禮成,同時酒會也正式開始,大家利用這個機會與得獎人握手寒暄,拍照留念,也展覽得獎人作品,讓與會來賓欣賞並分享這份得獎的喜悅。我們衷心期盼本屆四位得獎人未來能在自己領域內有更好的發展,基金會在邁入第三十四個年頭,歷年也獎掖了123位得獎人,本會將秉持吳三連先生的精神與理念繼續努力,默默為台灣文化藝術深耕與發揚。

贈獎人暨得獎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