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得獎人:新詩類-趙天儀戲劇劇本類-李國修
藝術獎得獎人:西畫類-鐘有輝水墨畫類-吳繼濤(吳正義)

 

  一年一度台灣藝文盛事—吳三連獎贈獎典禮已邁入第34屆,照例仍選在吳三連先生冥誕日子假台北國賓大飯店舉行,三點未到,典禮會場已經花團錦簇,各界關心吳三連獎人士也陸續蒞臨現場,共襄盛舉。今年大會司儀仍由本會副秘書長林淇瀁先生主持,主席由董事長陳奇祿擔任,但陳董事長年事已高不便上台,改由司儀代為唸致詞稿,致詞時正式宣佈本屆得獎人名單:文學獎新詩類得獎人趙天儀先生,文學獎戲劇劇本類得獎人李國修先生,藝術獎西畫類得獎人鐘有輝先生,藝術獎水墨畫類得獎人吳繼濤先生。緊接著由司儀朗讀四位得獎人的評定書,當中穿插播放得獎人短片,這次承蒙公共電視台協助訪問得獎人製播的新聞影片,暢談他們在文學和藝術創作的心路歷程和得獎感想,在此表達感謝之意!
  今年依照去年的模式,由基金會選定各類獎項的前輩或歷屆得主致詞與頒獎,新詩類我們邀請到歷屆吳三連獎得主李魁賢先生為我們致詞及贈獎,他說:「1964年趙天儀創辦追隨一些台灣前輩詩人推動本土文學運動,從事文學創作與教學已近五十年。1974年台大哲學系事件,他一肩扛下責任離開教職。他提攜後輩不遺餘力也不藏私,樂於和人分享創作經驗和協助他人創作,他從不爭取什麼獎項,反而是盡力幫助後輩爭取。今天吳三連獎新詩類頒給天儀是給予他最大的肯定,恭喜!」接著進行頒獎儀式,得獎人趙天儀發表得獎感言表示:「他回想起1945年日本戰敗從滿州國奉天農業大學要回台灣,沿途被搶劫,要進山海關的時候,他們連一碗陽春麵都吃不起,只喝水和吃一點黃瓜,來到天津等待坐船回台,幸虧當時台灣同鄉會會長吳三連先生來看他們,一邊慰問,一邊送每一個人一粒蛋,一個饅頭,我的老師和師母說,這是他們一生中吃到最好吃的一粒蛋、一個饅頭。…1974年台灣大學發生不幸的哲學系事件,首當其衝,離開台大,失業了。當時,我唯一的工作便是閉門讀書與寫作。女詩人陳秀喜女士看了我那些作品說,『天儀,詩救了你!』前輩詩人作家巫永福先生安慰我說:『天儀,不可失志,你要繼續打拚,此後是你們的世界!』…我創作詩,就是要創造我們的詩的世界,我們要努力去創造,也要珍惜我們的創造。詩的創作,不但是要勉勵我自己,鞭策我自己,同時也希望我們台灣同胞分享我的創造!願我的詩,成為大家喜歡的一生中尚好吃的一粒蛋,一個饅頭!感謝吳三連文學獎評審委員,把新詩獎頒給我,我非常珍惜這個榮譽!」
  接下來是頒獎的來賓是黃美序老師,他也是第七屆吳三連文學獎戲劇劇本類得主,他表示:「關於李國修先生的介紹剛才評定書已經很清楚了,我在這補充一點,這雖然是劇本獎,但他表演、導演和劇場經歷包括管理,經營至今25年實屬難得和不易。他的作品《女兒紅》雖然描述的是他追憶深藏內心的苦難母親,但同時也藉此反應和批判許多社會現象,具有批判性的戲劇才是對社會有貢獻!他有一個很好的助手,也是他的愛妻王月女士,給他一個很大的力量和鼓勵。…吳三連獎不但鼓勵了很多人創作,他不但是台灣的諾貝爾獎,又和諾貝爾有政治因素無關,可說是一個完全以文學藝術成就為贈獎標準,也期望社會有錢單位或財團能效法吳三連獎的精神提供更多的實質贊助與鼓勵。」 緊接著是藝術獎戲劇劇本類得獎人李國修先生發表得獎感言,他說:「他永遠記得父親的一句話『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自1986年10月6日創團的屏風表演班,截至目前為止,已經發表了40個作品,累積觀眾人口超過1304006人次,演出場次已經達到1535場次。在台灣藝術生態未臻成熟的大環境裡,創團25年,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屏風表演班,在作品裡持續展現高度藝術成就與穩定的票房收入,我們深信這已經是台灣一個值得驕傲的藝術奇蹟。在卅個作品中,最能代表我個人特質與生命態度的作品就是《半里長城》、《莎姆雷特》、《京戲啟示錄》、《女兒紅》。我擅長藉用戲中戲的形式,來影射與反應這個時代。我也透過舞台上的風屏劇團書寫我經營屏風表演班的難為,我更透過風屏劇團團長李修國的身影在舞台上追憶影響我生命最重要的兩位至親——我的父親與我的母親!我知道我的作品非常的地域性,非常的Local!在全球化來臨的時代,我堅信『Local is Global !』的概念。我的自信來自於我對這片土地的愛,我始終以心用情寫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事景物情,呈現城市節奏與脈動,我在舞台上只想探討生命的故事。
  從事劇場工作超過卅年,只求三件事。一求溫飽,二求安定,三求傳承。在傳承的部份,除了生命、信仰,我更意識到思想的傳承。這幾年我在大學開課,我在屏風收徒,我樂於分享劇本創作的原理與樂趣。我在屏風表演班扮演多重身份——創辦人、藝術總監、編導演,我只是不停地往前走,幾乎沒有時間停下來回頭看自己,這一年來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要將我的作品集結成冊。我們預定在12月下旬,將推出《李國修劇本集》一套27個劇本出版上市,在台灣現代文學史上卡位。感謝基金會頒給我的獎金,這筆及時雨也解決了我劇本集的部份資金。」
  第三位擔任頒贈西畫類的來賓是廖修平老師,「版畫藝術是一種複製性的藝術,我在國外參加不少過展覽,有得獎也有落選,1970年代回國提倡版畫,希望台灣的版畫能走出去發揚光大。今天,我非常高興曾經在第二屆得到吳三連獎的殊榮,三十幾年後來頒發這個獎給版畫家鐘有輝先生,我曾鼓勵他和其他學生出國深造,把自身台灣本土文化利用版畫複製性的特性,同時參加各地國際性展覽和比賽,鐘有輝先生獲獎實至名歸,恭喜他!」
  西畫類得獎人鐘有輝先生致詞時表示:「我比李國修老師厲害,我有三位要特別感謝的女人,一位是我的母親、一位是我的太太,還有一位是我女兒,他們三位都有蒞臨會場。我師範大學畢業後創作版畫,後來決定去日本就讀,廖修平老師馬上協助我相關入學事宜,這三十年來不只向他學習繪畫技巧,也學習他做人的道理與精神。這二十年來我心力放在教學,但創作也沒有偏廢,後來我也在日本擔任客座教授。我的老師都是很大牌的,如:廖繼春、林玉山、陳慧坤、廖修平等,今天可以得到吳三連獎,我也可以很驕傲的說:你們的學生也不小牌喔!當我接到基金會通知獲獎時,我十分高興,今天不但是給我六十歲退休時的一個肯定,明天適逢我和太太結婚三十六週年的紀念日,給我一個很大的賀禮,實在感謝!」
  最後一位頒獎人,同時也是第三屆吳三連藝術獎得主李義弘先生:「這次我正式第一次頒獎給後輩,與有榮焉,有點驕傲也有點緊張!…我的老師上課時曾說過『作詩可以憂則憂,不可以苦』,苦就是發牢騷,發牢騷的東西不可能提升為藝術作品,我們肯定吳繼濤先生的作品,是因為他不是描寫一般的景象,而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蔚為一種風格。他在東海這次展覽,水墨畫能夠用這種語言可以傳達出來實在難能可貴,這是他創作的另一個起點,恭喜他得到吳三連獎!」
  吳繼濤先生:「雖然我已經寫好致詞稿,但剛剛我從大學老師手上拿到這份獎時,我還是眼眶泛紅,我最激動的不只是得到吳三連藝術獎,而是我同時接下了這份榮耀,覺得似乎在傳承著師長教誨的同時,也惕勵我教學的承擔和責任更加重大。我想把這份榮耀獻給我父母親,他們都是勞工出身,靠著自己的毅力開創自己的中小企業,他們對教育的重視和放任我對藝術的執著,讓我發揮興趣和朝向目標前進,這都歸功於父母親!我記得畫過很像畢卡索畫風的裸女,父親不但沒有責罵我,還誇我畫得很好。大學畢業後,我的母親曾經擔憂我畫得太黑,收藏家不會喜歡,難以維持創作與生活,直到有一天她拖完地板,坐在沙發上休息時,才發現牆上掛的那畫裡的雲霧竟會湧動,她才開始明白我的瞭解。能拿到這個獎,我要用滿懷的感激,謝謝評審團的肯定,讓我覺得這十幾年來,每每工作到半夜兩、三點,那一點一滴的累積有了意義;同時,也讓我慢慢體會到,藝術與生命意義、與人的關懷間的聯繫關係。更讓我在面臨創作轉變的歷程中,有了繼續前行的力量。
  從2000年完成「無盡的荒巖」的主題後,歷經2005年至2010年陸續發表「懸浮的島嶼」與續作,到今年在東海大學藝術中心所展出的「末日的輓歌」,可以說是紀錄了我自身存在意義的三階段探索,也顯現對於內在心境變化的旅程。歷時十一年完成的【荒巖三部曲】,隨著最後輓歌的樂章揚起,算是這段探索歷程的終站。從本世紀開始,當大自然以颶風、地震、乾旱、土石流、海嘯、火山、融冰的方式反撲了人類的貪婪,我們才驚覺要面對整體存亡的問題更鉅——人們對於自然的掠奪,使彼此共存的狀態日益緊繃;面對台灣近來的環境變化,已是地球生態的縮影。這水墨山水1600年來的放懷丘壑,隨著眼前工業、科學的快速侵蝕,讓這自然世界仍令人嚮往,卻逐漸老病衰頹。眼前的環境巨變,誰還能退居避世且高喊著「含道映物」、「澄懷味像」呢?面對頹圮的生存危機,我們該如何因應?當實際所居的島嶼已然千瘡百孔時,還談什麼隱喻的內在世界?在世界之外的邊境,無論是台灣或是格陵蘭,其實我們都只是一個即將被吞沒的小島。「末日的輓歌」則是對於這塊島嶼土地面對死亡臨界的無奈,在一步步目擊未來必然歸向死寂的恐慌的同時,也有著希冀全人類猛醒的期待。
感謝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與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求學時期,師長們的言教與身教典範,形塑出現在的我。尤其在人格上光風霽月的張光賓先生,一路在創作上先後影響我的李義弘老師對於傳統筆墨的深掘,與倪再沁老師對於藝術面向的擴充,還有從過去以來,諸位師長們在人格上對我的引領與提攜,才能讓我有持續的勇氣。感謝我的太太,在家庭中「有怨無悔」的容忍與支持,讓我可以安心創作,還有我的兒子小土豆,所帶給我歡樂與生存的力量。還要謝謝所有的朋友與支持我的人,感恩!
  當現場悠揚的音樂再次演奏時,宣告本屆贈獎儀式禮成,同時酒會也正式開始,大家利用這個機會與得獎人握手寒暄,拍照留念,也展覽得獎人作品,讓與會來賓欣賞並分享這份得獎的喜悅。我們衷心期盼本屆四位得獎人未來能在自己領域內有更好的發展,基金會在邁入第三十四個年頭,歷年也獎掖了123位得獎人,本會將秉持吳三連先生的精神與理念繼續努力,默默為台灣文化藝術深耕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