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類-阿盛(楊敏盛)攝影類-劉振祥音樂類-楊聰賢
楊聰賢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評定書

 

  楊聰賢先生,1952年出生於屏東。1975年東海大學畢業,於1977年赴美學習作曲,1987年獲哲學博士後,曾先後執教於緬因州及新墨西哥州等地。他於1991年返回台灣執教於東吳大學音樂系 (1991-1995) 及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 (1995-2002),目前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並為台北人室內樂團駐團作曲家 (1994迄今)。

  他在大學時期,曾私下追隨史惟亮先生學習作曲,出國之前多次以鋼琴家身份參與賦音室內樂團的新音樂演出與錄音;旅美期間於研究與教學之外並累積了許多演奏及創作的經驗。回台後於教學上投入極多的時間與精神,同時持續不斷的創作;近年來作品在國內及歐、美、亞洲各地區經常被演出。楊教授於1999年1月至3月間接受英國文化協會邀請,前往英國多所大學講學;同時並接受委託為雙子星樂團創作室內樂作品。2002年十二月於台北十方樂集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暨座談會,2003年獲頒東元科技獎的人文類獎項。
  楊聰賢先生的音樂創作,涵蓋各類型編制,諸如管弦樂曲:《李商隱詩》 (1985) 、《那些漂泊的年月》(1992)、鋼琴小協奏曲 (1999)、《傷逝》(2005)、《一些關於遺忘的變奏》(2009)。絃樂團合奏曲:《弦樂二章:西北有高樓&小的夜曲》(1998)。合唱曲:《三首魯凱情歌》 (2007) 。室內樂曲:《日本山水》(為女高音、長笛、低音豎笛與鋼琴,1982)、《悼與安魂》(為女高音、雙簧管、豎笛、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定音鼓與擊樂,1988)、《川端康成禮讚》(為長笛、雙簧管、豎笛、法國號與低音管,1994)、《佚名之島1995》(為傳統樂器與擊樂,1996)、《弦樂三重奏》(1996)、《木管五重奏》(1996),《陽光下的記憶》(為長笛、短笛、中音長笛、豎笛、低音豎笛、鐵琴、低音木琴、定音鼓與擊樂,1997),《我曾在風雨中聽見一首來自花園的歌》(為豎笛/低音豎笛、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1999),《我所記得的一九九八年夏》(為長笛、豎笛、小提琴、大提琴、豎琴與鋼琴,2003)、《弦樂四重奏》(2008)…,以及為數可觀的獨奏曲。
  楊聰賢的音樂是以內斂自省的態度、細緻雕鑿地刻畫自我的生命感懷。其音樂作品中多採非直線式發展,不營造高潮,相反地,以一種模糊、多焦點的美學觀做為創作基礎,這些觀點是他從古典詩詞美學上深刻反思所得。古典詩詞中的象徵、比擬、並置、用典等手法,接軌到後現代文化氛圍,展現了更寬闊的創作視野。
  綜觀楊聰賢教授對臺灣文化環境的貢獻,除了勤奮音樂創作與熱心從事音樂教育以外,更積極地從日常生活與學術研究中,體現人文關懷與鄉土認同,經評審委員會審議,評定楊聰賢教授為第三十三屆吳三連獎藝術獎音樂類得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