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廖輝英攝影類-張蒼松
張蒼松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影像紀實關懷弱勢

文/陳義霖

  攝影家、報導文學工作者張蒼松,似乎天生就是要和影像世界發生關連,在他六歲的時候,叔叔張騰輝投資拍攝一部電影「啞巴與細姨」,由當年十八歲的玉女明星何玉華主演,拍攝的地點主要在后里和位在后里「墩仔腳」的叔叔家,六歲的張蒼松跟前隨後看著拍攝過程,第一次接受到影像的衝擊,而後這部片子的膠捲底片、宣傳旗幟、劇照相片存留在家中,不時喚起他對影像的憧憬。

  一九五四年生於后里的張蒼松,小學就讀內埔國小,該校所在地正是七十年前中部大地震的震央,校園裡矗立著一座震災紀念碑,加上時常聽聞震災的種種,對地震有著難以忘卻的情懷,當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他立即親赴現場,用影像與文字記載了災區景象,可能就是植根於幼時的地震聽聞,也可能就是養成他關懷弱勢族群、受災人家心胸的主因。

   經過后里初中到大甲高中的求學生涯,到了高中畢業前夕,臨危受命負責編輯畢業紀念冊,開始手握向二哥借來的相機,拍攝紀念冊裡需要的影像,那種期望別人看到成果,希望對被拍攝者有所交代的心情悠然而生,和現今進行報導工作的情境是十分相像的。

  由於對影像有了癡迷的喜愛,在台灣卻沒有專門的攝影系所,一度想投考國立藝專的相關科系,還非常認真地學習書法、素描等課程,卻因為在長庚醫院服務的緣故,加入了長庚攝影社,還曾經在同一年裡拿下了彩色組、黑白組的雙料金牌獎,找到了自己醫生發展的方向,在長庚攝影社的年代中,趁著家人赴日旅遊的機會,託二嫂再日本購買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機,那架相機目前還保存著,只是已經很少使用了。

   在長庚攝影社的年代中,張蒼松首度發現透過觀景窗來看世界,有著相當大的魅力,也開始對影像有著一種深沉的憧憬,因此在一九八二年,他就隻身前往日本,進入東京寫真專門學校商業攝影及報導攝影科(藝術組)就讀,學習攝影技巧與理論,到一九八五年畢業返台。

  回到台灣張蒼松首先進入〈我們的〉雜誌社工作,擔任專任攝影有著二年多記者生涯,一九九○到一九九二年,他分別進入明志工專工業設計科、師範大學攝影社,擔任指導老師,一九九一年開始在〈皇冠〉雜誌發表系列報導,一年半以後結集由皇冠出版第一本著作《人間有情》,一九九七年由時報出版《典藏艋舺歲月》,二○○二年由木馬文化出版《繭中紅塵》及《疼惜–921台灣家族集體記憶》,二○○四年則由〈經典雜誌〉出版了《地動天長》,今年七月台北縣文化局又為他出版《解放天刑—追求真理的仁者紀事》,在這些作品中張蒼松關懷花蓮玉里養護所的精神病患,也關心新莊樂生療養院的痲瘋病人,更在九二一震災發生時,前往南投中寮等災區關切災民的生活,藉著圖片影像與文字敘述,傳達出災民的心聲。

  從一九八六學成歸國至今,在攝影影像世界的路途上,張蒼松不諱言〈中央日報〉副刊主編古蒙仁、〈皇冠雜誌〉主編陳皪華、〈自立晚報〉本土副刊主編林文義、〈中國時報〉寶島版浮世繪版主編夏瑞紅、〈經典雜誌〉總編王志宏、〈聯合報〉副刊主任陳義芝等人提供版面,刊登他圖文兼具的報導,是讓他在影像世界繼續前進的動力,這些主編的協助令他難忘,而過去十四年間贊助他暗房的劉亦泉也是應該感謝的貴人。

  然而對張蒼松來說,心中最感謝的人還是首推媽媽黃愛,如果不是她在一九八二年,以七十一歲高齡同意並極力協助他遠赴日本留學,現在可能就沒有全心投入影像世界的張蒼松,因此今天的得獎應該是獻給母親最好的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