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類-李魁賢雕塑類-郭清治 舞蹈類-武山勝
武山勝 – 專訪評定書得獎感言

 

原鄉樂舞 典範標竿

文/杜文靖

 

  武山勝,1936年生於昔稱吳鳳鄉的阿里山鄉來吉部洛,是原住民鄒族聖山「塔山」下的子民,因為生長在深山,童年過得滿愜意,在日治時期讀過三年小學,終戰後又從一年級開始就讀新時代的小學,卻也因此學會了日語、北京話以及鄒族母語。

  小學六年級畢業之際,因為當年的政策在師範學校開設有「簡師科」,從各地原住民族招考學生,就讀四年後即可畢業並須返回故鄉服務,擔任小學教職,當時來吉村有六各公費名額,武山勝前往報考,當時他還是第一次離開故鄉前往嘉義應試,也第一次在都市裡看到真正在跑動的汽車。武山勝幸運地考取了,前往台中師範先補修一年課程,以便趕上平地學生的課業水準,由於武山勝對師範的興趣不濃,第二年就轉到現今台中商專的台中商業學校就讀。

   轉到台中商校的起初一年,武山勝受到同學的歧視差一點就唸不下去,不過武山勝靠著毅力和原住民的開朗個性,第二年就在班上稱王,成為同學喜愛接近的人,初二那年暑假,武山勝曾為了返家從嘉義一路走回來吉,整整從大清早走到天色大黑。

  在初中的日子武山勝為了生活就開始打工,有位名叫吳耀謙的同學會幫忙教他做功課,一直到現在還是武山勝的好朋友。由於小學讀了九年,初中畢業還沒拿畢業證書就收到召集令,當兵服役時在金門,剛好碰上八二三炮戰,也因此幫他拿到了一紙榮民證。

   退伍之後回到家鄉認識了德籍神父傅禮士,也改變了武山勝的一生,使他成為虔誠的天主教徒。而傅禮士對鄒族文化、習俗的認識與體會,要求武山勝要重視自己民族的文化,不可因外來新興宗教的緣故,任令祖先牌位四處丟棄、鄒族會所「庫巴」荒蕪,在傅禮士神父推動下鄒族才又恢復了馬雅斯比(Mayasvi)祭典。

   回到故鄉武山勝也開始準備「山地行政特考」,並且一試中的,因當時他堂兄擔任鄉長,他只好依法令被派到南投信義鄉服務,1969年轉回阿里山鄉服務期間曾經想務農而一度申請提前退休,後來因為第一屆台灣觀光節舉辦「原住民傳統歌舞比賽」,當時的代理鄉長湯宏忠請他回任公所,擔任鄒族歌舞的編舞及指導,武山勝繳回退休金,憑著幼年的印象並詢問自己的母親,編成了一支鄒族舞樂Homeyaya(豐收祭),竟然拿下了第一名。

   第二年的1991年林懷民找他合作,在國家劇院演出「鄒族祭典廣場歌舞儀式」,鄒族的舞樂正式搬上了國家的舞台,1993 年原住民文化研究者明利國也找武山勝合作,在國家劇院演出「鄒族歌舞系列」。經過這些合作武山勝發現漢人對原住民的研究、了解,甚至超越原住民本身,因此他開始成立屬於自己的「鄒族原鄉文化藝術團」,且到法國、義大利、波蘭、加拿大、德國、希臘、日本、梵蒂岡、香港及中國表演。

  至此,武山勝也終於能體會當年父親所說的一段話語,他的父親說:「如果有一天你到了別的地方,會看見高大、雄偉、美麗、壯觀的建築物,不過你要相信,任何建築物都比不上我們的庫巴,雖然庫巴只是木頭和茅草所搭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