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得獎人:報導文學類-翁台生
藝術獎得獎人:西畫類-陳銀輝 攝影類-莊靈
人文社會科學獎得獎人:教育學類-林生傳

 

  今年(2003年)11月14日是吳三連先生一佰零五歲冥誕紀念日,也是第廿六屆吳三連獎贈獎典禮的日子。今年贈獎活動的評選過程,也和往年一樣由陳董事長奇祿先生兼任召集人,並邀請各獎項領域內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經過嚴格的評審作業後,委員會通過了各獎項的得獎名單: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翁台生先生,藝術獎西畫類-陳銀輝先生,藝術獎攝影類-莊靈先生,人文社會科學獎教育學類-林生傳先生。

   下午三時未到,關心一年一度文化盛事的來賓便陸陸續續的來到國賓飯店國際廳,會場內佈滿了各界致送來的花籃,在配上悠揚的音樂演奏下,使得整個會場倍增熱鬧與溫馨。今年我們第一次請到文建會副主委吳密察先生親臨致詞並贈獎,三點一到,司儀正式宣佈典禮正式開始,首先由大會主席陳董事長奇祿先生致詞,他說:「吳三連獎自二十六年前創設以來,已經獎掖無數國內各界精英,在國人心目中建立了吳三連獎的公正客觀的形象。這個獎項乃是為紀念吳三連先生生前致力台灣文化重建的精神而創設,從舉辦之初只設文藝獎,到如今擴大規模含納學術獎,基金會都戰戰兢兢、敬謹敬慎,延聘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組成評審會,由於評審過程嚴謹、得獎者都卓有成就,因此受到朝野肯定,對於台灣文藝風氣和學術研究的提昇,盡到了應盡的責任。本人也要在此感謝評審先生的慧眼和辛勞。」

   接下來進行貴賓致詞,由文建會副主委吳密察先生為我們致詞,他說:「1978年也是台灣民主化、本土化運動已經逐漸萌芽時,正當吳三連獎基金會成立,對我這個資淺的人來說,那時我大學剛畢業,吳三連獎標舉以台灣本土文化為號召,對當時年輕人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不言而喻地凝聚了台灣文化的力量。這二十六年來,吳三連獎為台灣文化運動,做出了很明確的系列和脈絡,我們把二十六年的得獎人連出來看,其實見證了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台灣文化、學術很大的潮流和脈絡。作為一個也是鹽分地帶的子弟,我認為無論是三連老、陳奇祿董事長、吳逸民副董事長及吳樹民秘書長都值得年輕一輩來追隨和尊敬。吳三連獎在那個時代出現,堅持台灣主流的價值,成就無疑。尤其是一個民間的獎項要成立本就很難,要繼續綿延下去及維持初衷更難,但吳三連獎確實做到了。今年得獎人翁台生、莊靈、陳銀輝先生都是我在二十歲初頭就已是文學報導、文化藝術創作的前輩,另外林生傳教授更是我們鹽分地帶的子弟,非常恭喜他們能得到吳三連獎的肯定,我想一棒接一棒,希望吳三連獎繼續發揚。」

  吳副主委致詞完畢後復位,由司儀杜文靖先生為我們發表今年各類獎項得獎者得獎的理由。緊接著正式進入典禮中最重要的贈獎儀式,按報導文學、西畫、攝影及教育學四個獎項依序頒贈四位得主每人可獲得六十萬元的獎金、獎章、獎狀、獎牌和評定書。贈獎儀式完成後,安排吳副主委與四位得獎人和陳奇祿董事長、吳逸民副董事長、吳樹民秘書長一起合影留念,共同見證了台灣文化的成果。接下來,由四位得獎人分別發表得獎感言。

  首先,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人翁台生先生發表感言,他說︰「剛才吳副主委談到1978年對台灣本土文化發展是一個蠻關鍵的,因為那年吳三連獎基金會成立,我也在1978年拿到第一屆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期間陸續拿到一些新聞界獎項,可是在我工作二十五年之後,重新以報導文學再次獲獎,對我個人而言別具意義,也是生涯發展的另一個起點。首先要感謝的是雲門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老師,記得1973年林懷民老師創辦雲門舞集時…,我從林老師那裡學到怎麼去掌握現場的韻律、節奏與氣氛,林老師當年很”狠心”,逼我們走出校門,透過這樣校外的來往中,真實體驗非常鮮活的社會寫真,也同時激發我報導文學的熱忱。」

   「我還要特別感念聯合報的記者劉復興先生,他是非常好的記者,文字與改稿能力更是一流,我在他逐字的改稿錘鍊之下,打下一些文字的基礎,但劉先生在1984年2月12日在一場車禍中往生,對我個人而言,失去一個亦師亦友的好長官,對台灣的報導文學界而言,也喪失一個好作者。過去二十五年來,我在聯合報、民生報服務,經歷過不同的職務,可是沒放棄對深入報導的堅持,我試著把自己個人的寫作風格融入版面風格,也不停地嘗試、摸索,也要特別感謝聯合報系堅強的團隊給我的支持以及各級長官的包容,讓我有開創的空間。當然報導文學在台灣的發展並非如此順利…我們每天打開報紙,總是吵吵鬧鬧,有人說得口沫橫飛,但坦白說真正台灣人的故事並不是問很多,有時我們會懷疑:台灣如果照這樣下去,未來願景在哪裡呢?每次我出國訪問結束之前都會及對方對台灣的看法,…新加坡人說台灣人在全球投資做生意很厲害,…這點和猶太人一樣,很重視教育、很聰明,…未來新世紀我們腳步要站穩,一定要知道成功的原因,我聽很多這一方面的故事,若有機會可以寫下這些報導。最後再次感謝基金會以及各位的光臨指導。」

   緊接著致詞的是藝術獎西畫類的得獎者陳銀輝先生,他說:「…吳三連先生出生窮苦農家,在艱苦環境中奮鬥、成功,無論在商界或政界都有輝煌的成就,對於文化、教育的推動也不遺餘力,他的奉獻精神十分令人感佩,我深受其感召,於民國八十四年自師大美術系退休時,捐出兩百萬給美術系,作為陳銀輝油畫創作獎的基金,來鼓勵美術系學生的文化創作,另外,捐了一百萬給全國油畫協會,作為全國文化獎的基金,數目雖然不多,這完全是受到吳三連先生的啟示,今天得到吳三連獎除了高興之外,我更要把吳三連先生的精神發揚光大,把它傳播給後代,本人更應該繼續努力創作,才不至辜負大家的期望。」

   接著致詞的是藝術獎攝影類得獎者莊靈先生,他說:「自從1839年攝影術被世界公認開始,我們看著164年的過去,因為攝影的關係,將這些記憶變成一張張每個人都可以欣賞或研究到的歷史記錄,今日由於攝影和傳播科技的結合,讓數不清的視覺資訊無時無刻都可以藉科技來傳輸,未來在攝影與傳播的科技不斷進步下,來提升生活水準,使得人類的生活水準得以提升。記得吳三連先生曾經說過:『文學與藝術不僅是人類自然生命與物質生活所融匯表現的園地,更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命為追求其理想境界所寄託的心靈王國。』非常敬佩及感謝吳三連先生對藝術文化及生命、生活深刻的認識與體認,把他這樣的理念創辦吳三連獎,尤其是把攝影也放在藝術獎項內,非常感念他。對台灣來說,自1984年郭英聲先生第一次獲得吳三連攝影獎開始,不僅讓國內攝影藝術的表現更重視,也對攝影水準的提升起了非常大的激勵,我非常感謝吳三連獎評審委員及各董監事,讓我有機會得到這份難得的榮譽,我想也許因為個人四十年來始終執著於攝影的創作,以及近三十年在攝影報導及教育上的付出,讓我獲得評審委員的肯定與認同,今後我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希望讓國內攝影水平能夠獲得更大的提升。」

   最後,由人文社會科學獎教育學類得獎人林生傳教授發表得獎感言:「有人說上台靠機會,上台受獎也是靠機會,我從沒想過有這個機會能上台來獲得吳三連獎,為什麼呢?因為以台灣一個民間成立的基金會這麼樂意花費來獎助學術研究的實在少之又少,真是做夢都沒想到,所以對我來說非常難能、非常可貴;在吳三連誕辰的前夕,非常感念吳三連先生生前對社會的貢獻及吳三連基金會長期來對淨化人心、美感的追尋、文化的創造與提升所作的貢獻,十分敬佩基金會。教育大家非常關心,因為教育不僅影響到個人也影響到子孫,影響到現在也影響到未來,…但是教育十分複雜,其中變因十分多,作用及結構錯綜複雜,所以很難掌握,我們需要以嚴肅的態度、科學的方法來真正從事學術的研究,而不是以一般的常識或經驗就能解決,近年來教育改革風起雲湧,學教育的及不懂教育的都在談教改,是不是能使家長放心?是否能使教師得心應手從事教育?引出的議題非常廣,問題也十分多,這個時候更需要教育學術研究,我想貴基金會來獎勵教育,對我來說十分珍貴,對整個教育來說也是一大鼓舞。…個人從事教育工作已有四十多年,回首看來時路,我要感謝另一伴,和我同甘共苦並辛苦扶養子女,讓我無後顧之憂,也要感謝我的三個子女,非常乖巧、懂事、奮發向上,也要感謝我的學生一起學習、教學相長,與同事互相勉勵,還是要感謝基金會及評審委員。」

  四位得獎者致詞完畢後,由司儀一一介紹今年「回娘家」的歷屆得獎人,包括了:第一屆文學獎小說類得主陳若曦女士、西畫類得主吳隆榮先生、第二屆西畫類得主廖修平先生、第四屆文學獎小說類得主李喬先生、第五屆西畫類得主陳景容先生、第六屆報導文學類得主馬以工女士、第十六屆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得主劉克襄先生、第十八屆醫學獎得主黃德富先生、第二十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獎人類學類得主莊英章先生、第二十四屆藝術獎書法類得主陳維德先生、人文社會科學獎社會學類得主柯志明先生、第二十五屆文學獎小說類得主楊青矗先生、藝術獎音樂類得主柯芳隆先生、人文社會科學獎歷史學類得主王世慶先生等,大家都給予最熱烈的掌聲,非常歡迎他們蒞臨觀禮,共同為受獎者見證與祝賀,吳三連獎之所以受到社會的肯定與讚譽,乃在於這些歷屆得獎人得獎後能繼續在自己的領域內奉獻心力而有所成就,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