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類-楊牧(王靖獻)國畫類-睎之(顏聖哲)
經濟學類-張漢裕社會服務獎-劉俠
楊牧(王靖獻)- 簡介評定書

 

不斷求變的搜索者

 

  當台灣社會由農業型態轉變為工業社會的時候,台灣的文學創作源流中,抒情風格逐漸成型,而楊牧的散文創作也在這個時期展露頭角,成為現代的先驅者之一。

  在楊牧近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由詩到散文,由傳統的抒情散文到現代的社會評論,他不斷嘗試求變的風格及作法,一直是文壇上備受注目的焦點,由他平等對待每一種文體的做法,不難看出他獨特的氣質與龐大的企圖心,這種氣質與企圖,為他的文學領域開展了寬廣的視野。

   楊牧於一九六六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葉珊散文集」,內容多半是個人感懷與體會的一種抒情表現,彷彿一個手握文字方塊的小孩,心懷著憂慮、焦灼租惶恐,堆造自己神秘的小世界,透露著熱情中暗藏的哀傷。這種風格隨日後的文字鍛鍊與對外在的感受觀察,逐漸拓展開來,呈現出自然、外界和內心的相互映射,「年輪」和「柏克萊精神」兩書可視為此類風格的代表作,作者打翻「葉珊散文集」的形式,角度放大,且加入豐碩的人文學養,至此時,楊牧成熟的文風已為他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楊牧堅信一個作家當以擅長多種文體,他本身就是這個信念的實踐者,他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交流道」一書,純梓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及批判,直接面對問題,但即使是隨筆式的評論,仍能凸顯其文章的風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楊牧以信件的體裁及散文的格式,在「一首詩的完成」中,撇開與評論者間可能的角色衝突,以創作者的身份,詳細剖析了詩的定義、創作方法、形式、內容及美學等有關問題,在創作與評論之間,巧妙地取得了平衡點。

  及至「疑神集」出版,楊牧一再轉換的風格,似乎又再度展現了,筆記形式的出現,或許其意義,大過於內容本身吧!

  最近楊牧在他的幾篇散文中,又展現了另一種新風格,不僅追憶童年及少年時期的許多活動,也記述年少時豐富的想像世界。由「山風海雨」一書的完成,他以童年情懷的再現,向世人宣告他和幼時生長的土地間密不可分的情感,回歸故鄉的抒情企圖,使他長期自我放逐的精神,得到歸宿,這種追溯根源的風格,似乎蘊含著另一波突破即將展開。

  楊牧的下一次出發,會以哪一種風格呈現,甚難預知,但他不斷求變、求超越的創作態度,是絕對可以肯定的。正如他在「搜索者」一書的序文中所說-

  「我曾經內求,也曾徬徨外望;或者在有些情況下,試圖結合這內外的搜索,通過文學的藝術整理,構成一種交替的指意,使內外的活動互相印證,使精神和自然的升沉互相干涉。所謂抒懷和敘述往往是不可分割的,甚至在這種抒寫和敘述之中,更摻合著物像的描寫和知識思想的解析。現代散文務求文體模式的突破,這是我的信念;當然理倫不難,實踐為艱,則於文學藝術本身而言,我也在摸索著,而且終將不停地搜索下去。」(張小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