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七等生報導文學類-楊憲宏國畫類-涂璨琳|舞蹈類-從缺|

涂璨琳- 簡介評定書

善於彩筆繪情感

涂璨琳的筆名叫「北門邨人」,他的故鄉,就是台南縣北門鄉的北門村,父親在日據時代,是北門鹽場的監工,後來調到七股鹽場。生長在這樣環境下的涂璨琳,雖然沒曬過鹽,但在唸高中之前,每年寒暑,他都必須紮紮實實地下田幫忙耕種。考上北門中學後,家裡的環境改善了許多,他才有比較多的時間讀書,也就在這個時候,他迷上了畫畫,獨自摸索了幾年之後,報名參加大學聯考時,他起初只填師大,文化及藝專三個設有美術科系的學校,可是老師並不允許他這麼做,涂璨琳只得借一位同學的志願表,依樣畫葫蘆從頭到尾,放榜時他的名字出現在文化大學歷史系上,明知道沒什麼興趣,他仍咬著牙唸了一年,第二年趕緊重考,終於讓他如願地進入國立藝專美術科。

啟蒙應屬藝專三年

涂璨琳認為,雖然從小喜歡畫畫,但真正啟蒙應該是在藝專那三年,藝毒的學風素以自由稱著,再者他又遇到好老師李梅樹,因此他獲得的東西相當多。初入藝專時,每逢假日,—步也不肯離開學校,他把空盪盪的教室據為己有,把桌子併起來,便成了他的大畫室,往往從早畫到夜深仍不肯歇息。李梅樹得知有這樣一位用功的好學生,更邀他到三峽祖師廟去作畫,一方面李老師可監看建廟的工程,再者也可以隨時給他一些指導。那段時間,可說是徐璨琳最快樂的時光了,也因此而堅定了他這一年奉獻給國畫的志向。
離開藝專後,當了兩年兵,涂璨琳念念不忘的是學生生涯,他認為學生時期可以不顧社會的人情世故,是專心學畫最好的時期,因此他一退役,馬上又插班考上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又擔任母校美術系的教職,一直到今天仍未離開文化大學。

依終自覺有待突破

從十七歲開始喜歡繪畫至今,這二十二年來,涂璨琳沒有一天放下過畫筆,更沒有想過靠其他事業賺錢,甚至不肯多花時間去交際應酬,腦海中充塞的一直都是如何把自己的創作意念表達出來,他說:「一個藝術創作者最終的目標必定在於創作,至於推銷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應該是經紀人的事,因此過去我把最大的心力擺在創作上,並且不斷思索面臨的問題,並謀求解決之道,即使直到今天,我仍覺得自己有待突破的地方甚多,因此在往後的歲月裡,仍將秉持著這個走向,繼續努力。」

造境寫生神來之筆

涂璨琳所畫的東西相當多,畫的方向也相當廣,從山水、動、植物、人物、村落、田舍、農牧以至於古蹟、文物都有涉獵,若以種類來分,則可分為造境、寫生及童年生活三類的作品最多。他較傑出的作品,諸如檻外山深水寒、秋聲賦造境、秋山泉韻、四草砲台、延平郡王祠、兌悅門、秋晨、牛車路愣……等,都是上述三類的作品。他會把大多數的創作都朝這些方向努力,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童年生長的環境以及本身對美的看法,他自述道:
「童年時的鄉居生活,給我的影響相當大,那些伴我一起成長的火雞、榕樹、牛車、修鞋匠……等,都深烙在我的印象中,作品中有關童年生恬的部份,靈感大都來自這些記憶。至於造境,則完全來自本身對美學的訓練,我一直認為,現實的風景雖有不少令入嘆為觀止的,但並不一定每一景都適含入畫,因此必要時就得憑著自己的美學訓練,重新改造或組合風景。另外也常到郊外寫生,我對寫生的看法是,一定要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風景,否則勉強自己去畫連自己都不感動的風景,畫出來的必然也是劣作。」

教學相長苦口婆心

至於對國畫界發展的意見,他最耽心的是不少人在基礎相當薄弱的時候,便急著想創作。任何一個藝術愛好者,必然會有想創作的衝動,這是十分必然且正常的現象,但涂璨琳的看法是:基礎訓練必須與創作理念都成熱到某一階層後,才能創作出較好的作品,如果基礎訓練不夠,創作的作品必然粗糙不堪;反之,所畫出來的國畫,也只是徒具骨架而無血肉的東西罷了。
在文化大學教了那麼多年畫,涂璨琳愈感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每每上課時,他總是苦口婆心地勸戒學生:學生時期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其他創作,賺錢都是不務實際的。這些話,雖不見得每個學生都聽得進去,但多多少少總會有些學生受益的。

投注情感日進千里

「當然啦!無論是教學生或畫畫,感情最重要,如果不把感情放進去,甚至加注於日常生活中,一切都顯得空洞而沒有意義的。」得知榮獲今年度吳三連文藝獎國畫創作獎峙,眉眼之間雖掩 不住無比的欣悅,但他仍客氣的表示:「我有幸得這個獎,並不敢說作品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唯一可取的大慨只是每幅作品,都投注了全部的感情吧!我很高興今天能得到這項榮譽,但令人遺憾的是我的啟蒙恩師李梅樹老先生已經過世了,無法跟他分享這份縈譽,希望他在天之靈,能感到安慰。」
在這段談話中,印證了涂璨琳是個相當重感情的人,事實上,也只有這樣的一個人,才能畫出展現當代中國人風貌的好作品的!
我們希望這個獎能夠帶給他更多的鼓勵,讓他在創作上更能日進千里,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秦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