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類-余光中戲劇劇本類-黃美序音樂類-賴德和攝影類-郭英聲

賴德和 簡介評定書

鑼鼓點子 啟迪樂教

  從野台戲文武場鑼豉點子裡奠下音樂基礎教育,而後將這些養分重現在自己的音樂生命中,賴德和傳統與現代之間,揉合一種新的魅力。
雖然,賴德和不是一個多產的作曲家,卻十足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音樂家,在他的作品中,幾乎都相同地呈現了精良的質地,新穎的創意,其作品的風貌展現,實在是國內難得一見的例證。
而賴德和本身,也一再地用他自己的作品,來顯現他不斷追求進步的努力,一再突破地自己的過去。
賴德和今年四十一歲,台灣省彰化人,從小一直在員林生長,自小學開始,也一直在員林求學,在員林期間,他曾在員林實驗中學師範部就讀,畢業後,曾在小學裡擔任三年教職。

向日葵會 創作伊始

由於從小在野台戲裡聽音樂,從南管、北管裡應和了韻律的律動,在小學三年教員生活裡,這分音樂喜好的質素,又開始鼓動了他的心弦,於是,他毅然北上,考入國立藝專,主修理論作曲。
民國五十七年,賴德和與陳懋良、馬水龍、溫隆信等人,共同創立了「向日葵樂會」,開始他十餘年來從不間斷的音樂創作生涯,而使他成為台灣現代作曲家中,極其重要的一位。

結識雲門 同步成長

民國六十二年,賴德和在史惟 亮的引薦下,進入台灣省交響樂團研究部,一直到六十七年之間,他一直在台中生活,台中鄉間的民間音樂再度滋潤了他的創作根苗。民國六十七年,賴德和獲得奧地利莫札特音樂院奧福(OLFF)學院的音樂獎學金,前往奧國研究二年,期間並曾師事作曲教授林德克(WIMBERGER),學習作曲,二年後返國,即進入國立藝專擔任教職,一年後轉任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教職迄今。
在他進入省交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聆聽了剛回國的林懷民的演講,頗受感動,因為林懷民所談舞蹈的基礎理念,和一直蘊藏在賴德和心中的作曲理念,竟然有很多環節是十分相近的。稍後俞大網先生在中視主持一項平劇藝術研究,賴德和和林懷民都是座上客,兩人乃開始合作,賴德和寫出不少好作品交給林懷民的雲門主編成膾炙人口的舞作。

融合傅統 展露新貌

  從第一次合作的作品(舞名「閒情」,曲名則為「閒情二章」)首演於民國六十三年,十年來賴德和自然是和雲門舞集一齊長大的。
因為在他的主要作品之中,「待嫁娘」,「眾妙」、「紅樓夢」都是應「雲門舞集」的邀約而作。「待嫁娘」首演於民國六十三年,異於西洋動機發展的方式,採用綿延相生的東方式句法,雙簧管和弦樂四重奏流暢的唱和,雖然是建立在簡單的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卻完全不落俗套。「眾妙」則是六十四年為舞劇「許仙」「白蛇傅」而寫的音樂,採用南胡、簫、古享、琵琶、鑼鼓及中國打擊樂器,不但樂器編制新穎,音色繽紛多彩,樂曲結構及發展技法完全異於西方音樂的模式。他取法了鑼鼓在平劇中居領導、旁白、隱喻的功能,可以說是把中國傅統戲曲音樂精神,用現代音樂的手法再生的最佳範例。無論在當年首演的新加坡、香港、或此後歐洲、美國各地兩百餘場演出,「眾妙」兼含傳統與創新的魅力,備受注目和好評。
「紅樓夢」在七十二年台北市藝術季首演。這是一首三管編制的大型管弦樂,外加平劇鑼鼓及琵琶的舞劇音樂。這些中國傳統樂器的引用,並非陪襯或調色而已,鑼鼓的音色及節奏,琵琶的語法神情成為全曲的靈魂。
從過去這十餘年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賴德和專注而深情的向中國傳統音樂學習,而以個人的、現代的技法,呈現出中國的、人文的情感。事實上,這正是賴德和的作曲理念,他認為做為一個音樂工作者,應是個有感覺的人,社會給他們的剌激,應該可以用聲音去反應,而在一己的生活歷程中,中國的、傳統的音樂,一直在刺激他,自然會形成他在中國傳統中尋找作曲素材的根由。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樣,很多人只用現代的素材,也可以寫出不朽的樂章,只是,賴德和自小在鄉間所得到的音樂基礎,讓他對傳統更深情而已。

六月的妙 依舊縈迴

到目前為止,賴德和仍然懷想看五十三年的木管五重奏「六月的夢」,到底那是邁入作曲生涯的一個重要的起點。(杜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