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得獎人:小說類-楊逵報導文學類-馬以工

藝術獎得獎人:國畫類-李義弘雕塑類-陳正雄

  吳主席尊賢先生致詞中,談到吳三連先生是一位兼備「仁、義、禮、智、信」的長者:第一,吳先生雖不是很有錢的人,但他很仁慈、很有愛心,常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例如幫助貧並無靠的人、沒錢繳學費或出國留學的學生,幫助人家排難解紛,受吳先生幫忙的人,人數之多,範圍之廣,無法道盡。吳先生應可以說做到了「仁」。第二點,吳先生很有義氣,將花了好多年的兩千元積蓄義不容辭地拿出來(當時三千元可買一棟小房子),幫助了朋友免受坐牢之苦。還有一次,於抗戰時期在大陸華北,日本憲兵傳吳先生問話,欲從他身上打聽一位陳性朋友的下落,但深知一旦洩漏,他的朋友一定會被抓去,會受很大的苦頭。於是堅稱不知道,因為他的不合作,日本憲兵便把他送進牢裡,即便深陷牢裡,他仍設法通知那位朋友,讓朋友能夠逃難。吳先生這樣重義輕財,捨身救人的胸懷,實在不簡單。他也做到了「義」。
第三點,吳先生很注重禮貌,雖然很忙,一定抽出時間見客人,不管認識與否,且又很有耐心,傾聽別人說話,不隨意打斷人家說話,遇有婚喪喜慶他也會在百忙中抽空參加。我想這應該是「禮」。第四點,吳先生智慧很高,經驗也很豐富,看事情又很透徹,但從不吹牛,又能接受別人意見,如此應是「智」的表現。第五點,吳先生答應人家的事,即便遇到困難,他也會想盡辦法去完成。例如二十幾年前,一位陶性朋友為了創業向銀行借錢,請吳先生做保證人,後來那位朋友生意失敗沒辦法還錢,他便負起責任,分期付款費了近二十年才把債還清,本人對這件事一點都不埋怨,這正是「信」的寫照。
嚴前總統家淦先生致詞中談到:自由樂利的環境,和專心意志的精神,乃文藝創作成功的保證。我國優良歷史文化,亦唯有在自由民主、安和樂利的進步社會中,才能發揚光大。我們文藝作者必當砥礪志節,已傳統的溫柔敦厚的精神,發揚蹈厲的氣概,創造更偉大的作品,既要作精神食糧,又要作精神武器。
吳三連先生致詞中除了感謝評審委員的辛勞外,特別介紹了當時文建會主任委員、文復會秘書長的陳奇祿先生,他在第五屆起即擔任本會評審會的召集人,他說:「陳委任委員和我是同鄉,也是住在隔鄰的鄉區,我十三歲時才進公學校,公學校就是現在的國民學校,那時陳主委的母親已是我們公學校的老師,算起來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他的母親是非常開朗、非常賢慧的老師,他的父親也同樣是學甲鄉公學校畢業,他考進那時的國語學校早我一年,他是師範部,我是國語部,師範部是一畢業就到公學校去當教師,而國語學校相當於現在的私立學校,所以國語部自費,但師範部是公費的。他的父親高我一年,所以說起來關係密切,對陳主委奇祿先生感到十分感謝,也很有親切感。」最後吳三連先生許願望:希望這個基金會能夠永久繼續下去、提高基金金額、不斷提升文藝的發展與成果,並永保第一流大獎的地位。

受獎人代表人馬以工女士致詞:
融合傳統的開創新的意境、是這次國畫組得獎人李義弘先生一向追求的目標。幼年開始學習佛像雕刻是雕塑類得獎人陳正雄先生,但他認為不能永遠學習別人,作別人的影子,因此在他學習的過程中,也尋找很多新的創意,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創出新的意境,是現代一些藝術家所應追求的正確道路,而吳三連獎能夠給這個觀念的肯定,相信未來一訂有更多藝術家朝這條道路奮鬥。
我想在我唸初中時,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那時楊逵先生「壓不扁的玫瑰花」還沒被選到課文裡,但長久以來,楊先生對自己土地、國家的熱愛,一直是我所最尊敬與效法的。我記得楊先生在他「愚公移山」的詩裡有幾句話,他說,土地是我們的,是我們祖先開創的;土地是我們的,我們要團結幹下去。這不但是我這八年來學本科之外,一直在尋求創造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