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李喬|新詩類-從缺|國畫類-周澄音樂類-溫隆信

李喬 簡介評定書

人生行路苦雨寒霜.生命悠悠來無常-李喬堅定踏上寫作路途

  他出生時正值抗戰之年,台灣物質缺乏,生活十分艱苦,由其他出生的地方是落後而偏遠的山區,因此他的童年,是苦雨寒霜、荒寂枯涸,呈現著一片悲苦辛酸。幼年在貧困的環境中生長,使他的健康不太理想,自幼多病,到了光復初期,經過長期戰爭,社會呈現著破敗景象,生活仍然無法獲得改善,囚而他的青少年時期,仍然是一種痛苦的煎熬,這種生活環境,影響著日後李喬寫作的意識。
他真正與文學結緣,是十六歲在苗栗農校高一的那年,他因為拜識一位古詩名師,同時也寫了二百多首絕律古體。
第一次把作品變成鉛字,卻是一首叫做「墳墓」的現代詩,發表於「野風」雜誌,至於李喬的第一篇真正的小說「酒徒的自述」,則完成於民國四十六年,而於四十八年八月十五日發表於「教育輔導月刊」。
進人師範讀書之後,他讀了不少教育方面的書,並且有機會與一些碩學師長來往,同時讓了笛卡爾、叔本華、尼采等人的作品,更引導他走向寫作的路。
他自民國五十一年開始寫作,至同年底,共發表了九篇小說,一篇散文,其中「阿妹伯」在「中央日報」副刊刊戴,「苦水坑」。獲得自由談徵文首獎,使他得到莫大的鼓勵,從此更堅定的踏上寫作的途徑。
他將自己的寫作過程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民國五十一年到五十六年的「摸索期」,民國五十七到六十五年的短篇小說全盛期,以又近五年的長篇創作期。
五十七年開始的短篇小說全盛期,李喬進入了圓熟的時刻,五十七年他考取高中國文教師資恪,且獲得「台灣文學獎」,同時又寫出了二十篇中、短篇作品。
在六十五年以前,他總共寫下了一百五十篇以上的短篇小說,並逐漸地向長篇小說努力。
他神經敏銳,觀察入微,又曾歷經戰亂、貧困等等人生的悲苦,體會了生命的無常,也領略了生命來去的攸忽,對佛學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多以佛理為基礎。表現他對人生種種現象獨特的領悟。
現在他正在改寫「白蛇傳」,希望以歷史資料,配合佛理,把他多年的參悟以洗鍊的文字,將「白蛇傳」的故事以新的面貌展現給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