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豐山

貧寒子弟求學經過奮起抗日救援台胞棄商從政工商報國服務人群圓滿人生

  窮苦人家的子弟要讀書,在當時非常不容易。吳先生出生前四年,也就是1895年,滿清政府因為甲午戰敗,與日本訂了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領有台灣初期,漢文私塾仍然存在。吳先生在1907年,也就是九歲的時候,進入基督教教會讀書班,幾個月後改入私塾。到了1911年,日本人禁私塾,設公學校,吳先生改讀公學校。不過因已十三歲,所以只半年時間就升二年級。三年級也只讀了一半就又跳升四級。六年的公學校,吳先生花四年就畢業,那是1915年。

  當時一般台灣人能讀公學校的已經不多,公學校畢業後能繼續升學的,少之又少。要升學,有四條路可走:一是讀公費的國語學校的師範部;二是讀自費的國語學校國語部;三是讀農學校;四是讀為期五年、自費的台北醫學校。

  吳先生生前自述:「如以家庭經濟看,我沒有理由升學;如以未來事業看,要升學的話,我應該讀醫學校。」「父親的理念在節骨眼的時候發生了作用。他與家兄意見相左,不贊成我做醫生,他認為做醫生常常誤診,徒然與人糾紛不斷。」「我對升學,頗為嚮往,這個心情較得家兄的瞭解,也恰好這個時候,家兄學木匠出師,家庭收入增加,於是我選擇了自費的國語部」。吳先生到台南經過考試競爭獲得錄取,開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在台北的四年國語學校生活,對出身鄉下窮苦人家的吳先生有很大的啟發和影響。集體生活規範灌輸了群己分際,自治式的生活管理也充分教導了權利與義務的定義。

  國語學校畢業,吳先生又面臨了人生的另一關口。當時的國語學校國語部畢業生,出路相當不錯。對公職有興趣的,可以出任庄長或其他公職。對營商有興趣的可以到銀行或商業公司,做幾年後也有升遷到經理或支店長之類職位的機會。可是吳先生一心想到日本留學。最後他爭取到板橋林本源家獎學金,乃遠渡重洋,前往日本。出發前吳先生有感於家徒四壁,對父親的勸阻,抱頭大哭無言以對,可是留學的決心,絲毫不動搖。

  赴日後,由於台日學制不同,吳先生必須先讀「預科」。他考上了東京高商預科,讀了三年。其後恰逢東京高商改制為一橋商科大學,乃在一橋商科大學讀到畢業。